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高一(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高一(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8 08:3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高一(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塞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之一,期间法老会亲自主持新神庙的奠基仪式,并修建众多用立柱支撑屋顶的神龛,为各地代表团和神祇提供住处。节日上,法老会亲率祭拜团体向众神供奉土地和献祭,并在最后表演加冕仪式。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
A.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B. 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C. 法老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 注重社会的礼仪德治
2. 公元751年,丕平废除墨洛温王朝的末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自立,为了篡夺王位,丕平极力寻求教会的支持,缓和与教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丕平的帮助下,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一个“教皇国”。这一事件表明(  )
A. 教皇权威正处于历史的最高点 B. 代表世俗的王权已经渗透进教权
C. 加洛林王朝的影响力攀上顶峰 D. 教皇的权限扩展到罗马公国之外
3. 公元788年,阿拉伯帝国西非北部的马格里布建立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什叶派(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王朝,800年,北非东部出现艾格莱布朝,公元869年,埃及和叙利亚出现了伊斯兰世界中的第一个突厥人王朝,这些地方王朝在经济上仅对哈里发进献贡品,政治上通常不听从阿拔斯朝哈里发的语令,据此可推知(  )
A. 帝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 宗教与政治纷争增强了帝国内部离心力
C. 阿拔斯朝哈里发不再具有中央权威 D. 高度集权的政教合一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4.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开启了亚欧交往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加速了物种交流
5. 如图所示为文艺复兴中诞生的著名画作。这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者坚持以神为中心 B. 文艺复兴推动了基督教神学发展
C. 近代人文思想带有神学印迹 D. 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的积极推崇
6. 列宁指出,“公社以这种方式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这种专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种能使大多数选民(如工人)对所有机构,包括强制性机构,实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国家是一种最适合于建立社会主义而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据此可知,列宁强调巴黎公社(  )
A. 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B. 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C. 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D. 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7. 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后,总统威廉 麦金莱曾宣布一项重要决议,即“仁慈同化”,该决议强调美国将在尊重菲律宾人的信仰和传统的基础上,为菲律宾带去仁慈的文化与公平的正义。这一决议反映出美国(  )
A. 借仁义的名义对菲律宾进行殖民 B. 向全世界输出文化
C. 致力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 D. 加速了现代化建设
8. 1905年,提拉克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说:“只有一种药能治印度人民的病,这个药就是政权。它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表明印度国大党(  )
A. 主张必须扭转斗争困境 B. 明确了革命的斗争目标
C. 要求殖民当局政治改革 D. 在积极争取印度管理权
9. 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的演说中讲道:“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  )
A. 德国资产阶级要抢占国外市场 B. 列强争夺巴尔干斗争愈演愈烈
C.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已形成 D.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0. 马汉经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皆取决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英国正是通过海军才称雄于世的。如表反映的是一战之后几年内英国的军费变化情况,由此可知(  )
时间 1919~1920 1920~1920 1921.11~1922.2 1922~1923
军费开支(单位:英镑) 3.95亿 1.81亿 0.95亿 0.45亿
A. 英国的霸权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B. 帝国主义国家遭到沉重打击
C. 一战导致了英国反战情绪高涨 D. 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11. 有学者认为:“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被得格熟政治舞台上的直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批弃。”该学者观点可用于说明(  )
A. 俄国民众对沙皇的痛恨 B. 苏俄进一步巩固政权建设
C. 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D. 二月革命实现了既定目标
12. 1929~1931年,苏联研制了第一批液体火箭发动机。1949年自行研制的P-1A火箭发射成功,为设计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础。1957年,以洲际导弹为原装改造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加加林成功升入太空。这表现苏联(  )
A.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 国家制度体系具有一定优势
C. 工业发展水平赶超欧美 D. 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13. “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甘地“非暴力”这种特殊的力量,实际上就是(  )
A. 政治的力量 B. 军事的力量 C. 外交的力量 D. 道德的力量
14. 1919年3月9日,开罗的学生首先举行了示威游行。3月15日,埃及全国铁路工人、码头工人、邮电工人宣布罢工,并声明:英国军队不撤出,扎鲁格尔等人不释放,罢工决不停止。到3月下半月,这种自发性的斗争已经遍及埃及。这一情形的出现说明(  )
A. 埃及民族独立得以实现 B. 埃及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C. 英国经济实力严重下降 D. 英国在埃及特权的丧失
15. 希特勒把自己包装成救世主,允诺会给德国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受其吸引的不是特殊的阶级或意识形态,而是整个德国人民。可见,希特勒的上台(  )
A.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得到了垄断阶层的支持
C. 改善了下层民众境况 D. 受益于德国政局的动荡
16. 《元首的面孔》(又名《唐老鸭大战元首》)是一部迪士尼动画短片,曾荣获194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如图是其概述图。这一影片制作的主旨是(  )
A. 反对媾和,主张坚决斗争
B. 号召人们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C. 要充分发挥美国领导责任
D. 呼吁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能源 1866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 英国 帕森斯 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 1885 德国 本茨和戴姆勒 汽车
1894 美国 福特 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石化 1859 美国 德雷克 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 瑞典 诺贝尔 发明炸药
电信 1837 美国 摩尔斯 有线电报
1876 美国 贝尔 电话机
1894~1896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门罗主义”总基调是被动和防御性的——它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但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表面上,通过取代欧洲殖民列强的干涉主义政策,“门罗主义”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门罗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不干涉主义,以美洲“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禁止欧洲制度渗入西半球,本身即是试图对欧洲事务进行外交干预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位国会议员后来直白表述的那样:“门罗主义”暗含着美国作为西半球的政治代言人有权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意味——其未明言的假设是,“专制欧洲”的控制只能是邪恶的,而“民主美国”的控制却意味着关切与保护。
——摘编自付文广《从门罗主义到威尔逊主义: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大亚洲主义也称大亚细亚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目的是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孙中山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者往来密切。孙中山认为如果欧美列强侵略和瓜分亚洲的势头持续下去,不仅中国,而且亚洲各国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欧美列强、白种人的奴隶的命运”;中日两国“非团结起来不可”,这是“使中国越过殖民化的危机,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
——摘编自李本义《论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思想》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罗主义的含义并说明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倡导大亚洲主义的原因并指出该思想的局限性。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苏俄至苏联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政策 时间 主要内容
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征缴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粮食;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日用品;普及一切阶级的成年人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食”的原则;实行大中小工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除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取消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分配。
苏联模式 1927~1991年 推行农业集体化,农庄按国家计划播种,按国家定价征收粮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上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定商业和市场的作用,商品交换也仅限于个人消费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苏俄至苏联的经济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2年10月2日,国联在日内瓦、东京、南京三地同时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面对事实,报告书一方面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公认的事实”,日军在“九 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另一方面为表示中立又替日本说了些“公道”话。一曰:“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乃至“满洲为日本的生命线”的说法“可表同情暂能谅解”;二曰:“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之重要原因”;三曰:日本因疑惧满洲“北有俄国之共产主义”,故“预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之根据地”。鉴于以上情况报告书提出了“公正”地解决事变的方法即“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公然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摘编自崔义中乔鹏《从三国干涉还辽和李顿调查团的比较看国际干涉》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下称《宪章》)开宗明义,以“我联合国人民”的名义定章立规,取代军事结盟、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奠定了广大亚非拉国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法律基础。《宪章》明确要求联合国逐步编纂和发展国际法。联合国这项工作涉及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产生了500多项公约,促进了国际法的整体进步,从而使国际法发展成为一个比以前更加成熟的法律体系。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与其他机构或会议(如大会第六委员会、外空委员会、人权委员会,以及各有关专门机构、特设委员会、专门外交会议等)为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余敏友《联合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发展与中国的贡献》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国联调查团的报告内容并分析报告内容产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联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塞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之一,期间法老会亲自主持新神庙的奠基仪式,并修建众多用立柱支撑屋顶的神龛,为各地代表团和神祇提供住处。节日上,法老会亲率祭拜团体向众神供奉土地和献祭,并在最后表演加冕仪式”并结合所学可知,塞德节期间,国家为各地代表团和神祇提供住处,法老主持向众神供奉土地和献祭,并表演加冕仪式等,反映出古代埃及注重通过宗教活动,强调国王的政治权威,即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A项正确;
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与“法老会亲率祭拜团体向众神供奉土地和献祭,并在最后表演加冕仪式”等不符,排除B项;
材料并未具体说明约束和限制法老权力的做法,排除C项;
仅有塞德节的相关仪式不足以说明古代埃及注重社会的礼仪德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丕平献土,是发生于中古欧洲,促成教皇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该事件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使教皇的权限扩展到罗马公国之外,D项正确;
中世纪教皇权力最鼎盛的时期开始于英诺森三世,他的教皇任期从1198年一直延续到1216年,排除A项;
丕平献土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非世俗的王权已经渗透进教权,排除B项;
加洛林王朝的影响力攀上顶峰是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欧洲,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欧洲,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内部先后除出现了什叶派王朝、突厥人王朝等政治上不听从阿拔斯朝哈里发诏令的王朝,这些王朝的出现是对阿拔斯王朝离心的表现,也是在宗教上和政治上与阿拔斯王朝有了矛盾的表现,B项正确;
材料说明宗教与政治的纷争增加了阿拉伯帝国内部的离心力,并不能说明商品贸易发展受到阻碍和引起人民的不满,排除AD项;
根据“经济上仅对哈里发进献贡品”可知阿拔斯朝哈里发还是具有中央权威的,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
亚欧交往之前就已存在,排除B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并不是在强调物种交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人文主义者坚持以人为中心,故A项错误;
B.文艺复兴打击了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故B项错误;
C.据图示信息可知,《最后的晚餐》、《创世纪》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但都是以宗教为体裁,说明近代人文思想仍带有神学印迹,故C项正确;
D.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的排挤和打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文艺复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可知,列宁认为巴黎公社使工人阶级掌控了国家政权,实现了对国家前所未有的控制,这正是无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体现,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阶级斗争,与国家管理成本和民族国家并同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D两项;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巴黎公社尚未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该决议强调美国将在尊重菲律宾人的信仰和传统的基础上,为菲律宾带去仁慈的文化与公平的正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真实目的是对菲律宾进行殖民统治,只是名义上推崇仁慈和公平,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对全世界的影响,故B项错误;
美国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是致力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无法得出美国的现代化建设状况,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该决议强调美国将在尊重菲律宾人的信仰和传统的基础上,为菲律宾带去仁慈的文化与公平的正义”,结合美国殖民扩张的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殖民扩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一种药能治印度人民的病,这个药就是政权。它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可知,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明确指出,只有夺取政权,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才能实现民族独立,故可知此时国大党有明确了革命的斗争目标,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斗争困境,而是明确斗争目标,排除A项;
材料不是积极争取管理权,而是要夺取政权,排除C项;
材料强调国大党有明确革命斗争目标,并不是对英国殖民当局提出改革诉求,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题干“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和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一战发生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
A说法片面,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争夺夺巴尔干”是一战的火药桶,故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相关信息,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依据材料“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一战爆发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通过海军称雄于世,而通过表格可知,一战之后英国军费逐年减少,侧面体现了英国军事实力有所下降,霸权受到了一定的削弱,故A正确;
题干材料只体现了英国,不能得出帝国主义国家遭到沉重打击,故排除B;
题干只是强调英国军费开支下降,不能证明英国反战情绪高涨,故排除C;
据所学知识,一战后,英国仍是海上霸主,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一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一战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接受民众退出一战的主张,因此被民众所抛弃,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奉,故十月革命胜利存在必然性,C项正确;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发生于二月革命之前;材料不能体现俄国民众对沙皇的痛恨,排除A项;
十月革命后,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进一步巩固政权,排除B项;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材料强调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重大工程都是利用国家制度的优势来展开。所以从1929年到1961年,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体制的优势,B项正确;
仅根据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水平赶超英美,排除C项;
根据航天成就,无法说明苏联是否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可以看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强调以仁爱思想去感化敌人,体现了该思想强调道德的力量,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甘地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英国军队不撤出,扎鲁格尔等人不释放,罢工决不停止”可知这是埃及人民通过罢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埃及民族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B项正确;
仅根据埃及的罢工无法说明埃及民族已经实现了独立,排除A项;
埃及通过罢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无法证明英国的经济实力严重下降和英国在埃及的特权丧失,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埃及抗英斗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埃及抗英斗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允诺会给德国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受其吸引的不是特殊的阶级或意识形态,而是整个德国人民”可以看出,希特勒上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符合题干要求;
BCD都是对题干片面和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要求学生结合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元首指的是德国的希特勒,他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反对的对象。所以迪士尼以动画片的形式用唐老鸭来反对希特勒,实际上是借助电影来宣传号召人们支持反法西斯战争,B项正确;
这一影响是反对法西斯,并不能体现反对媾和,也不能体现呼吁协同作战,排除AD项;
这一影响的主旨是反法西斯,而不是发挥美国的领导责任,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条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了原料、市场、劳动力和原始资本;工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能和人才;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小题2】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开始于重工业,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各国进程不同,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第一问要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含义: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要求欧洲国家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事务;美国承担对西半球的“保护”。影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拉美独立的成果;遏制了欧洲国家在拉美地区的势力扩张;包含潜在的干涉主义元素,为美国成为地区警察埋下伏笔。
【小题2】原因:大亚洲主义思潮在日本的流行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推动力;孙中山认识到亚洲团结反帝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实际需要。局限性:对日本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地域而非正义性划分侵略与反侵略的阵营,违背实际斗争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第一问结合门罗主义的含义和影响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动是苏俄(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行的,得失利弊并存,因此可将论题拟定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阐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围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形成背景、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现状,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国内资源实行军事化管理,保障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是建立在对农民压迫和对市场否定的基础上,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成为中下层百姓的负担。1921年,列宁等人立足于苏俄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苏联建立后,斯大林等领导人不顾苏联的社会现实,强行用行政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弥补工业发展落后的不足,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但也使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畸形,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总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故答案为:
论题: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阐述: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现状,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国内资源实行军事化管理,保障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是建立在对农民压迫和对市场否定的基础上,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成为中下层百姓的负担。1921年,列宁等人立足于苏俄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苏联建立后,斯大林等领导人不顾苏联的社会现实,强行用行政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弥补工业发展落后的不足,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但也使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畸形,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总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考生掌握苏俄至苏联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变化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小题1】内容:承认东三省归属中国,否认日军军事行动的合法性;肯定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并对日本表达同情。原因:国联本质上是列强操弄的工具,其意志反映列强的利益;中日之间国力相差巨大;日本在国联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列强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小题2】异:《联合国宪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广大亚非拉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联合国宪章》及其法律体系相较于国联盟约更加完善且更具约束力;联合国拥有更加完善高效的组织架构。同:都是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都具有普遍性;二者成立的目的均为规范国际秩序,防止大战再次爆发;大国与小国在这两个组织中的权力均不平衡。
【解析】(1)本题考查国际联盟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公认的事实”“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国联与联合国的异同点,根据材料“奠定了广大亚非拉国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法律基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