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 扩大了统治区域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借鉴了西周制度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规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 )
A. 繁荣诗歌艺术 B. 改革选官制度 C. 打击门阀政治 D. 发扬光大儒学
3. 如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A. 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 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北宋时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4. 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
A. 个性自由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5.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A. 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B. 对外政策趋向保守
C. 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6. 1875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奏折中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这一见解( )
A. 体现了兴办洋务的目的 B. 批驳了西洋立国的旧理念
C. 促成了洋务新政的兴起 D. 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反思
7. 陈独秀认为鸦片战争后各次变革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广大国民都还站在旁边“隔岸观火”,以致“共和已经八年一般国民不曾有一天明了正确意识的活动。国民和政治,隔离得千百丈远”,缺乏整体性觉醒。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始于(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8. 20世纪30年代,经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塑造,岳飞的形象从古代的抗金名将、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民国前期爱国忠孝的国家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旨在( )
A. 最大限度追求历史的真实 B. 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
C. 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 D. 迎合民众的价值文化追求
9. 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张耘木的宣传画《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 )
A. 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
B. 人民公社运动深入人心
C. 民众对土地改革热情高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
10. 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反映( )
A. 计划经济体制遭遇废除 B. 经济流通体制的变革
C. 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建立 D. 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
11. 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 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 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12. 公元前5世纪以来,在亚非欧三大洲先后出现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据表可知,三大帝国( )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统治
概况 1.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行省制
2.措施:建立比较完善
的税收系统 1.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行省制
2.措施:推广希腊文化 1.政治制度:
(中央))元首制
(地方)行省制
2.措施:基督教定为国教
A. 治国方略存在借鉴与创新 B. 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 使基督教文化成为了主流 D.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13. 如图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 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 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 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4.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该条款目的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
B 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教材《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契约和协商性契约 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游记中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时唐政府收取茶叶税的情况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D 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和坦桑尼亚的46处古代遗址都出土了宋代瓷器,还发现了宋代的钱币 宋朝时中国与西非之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A. A B. B C. C D. D
15. 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 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 B. 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
C. 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 D. 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16. 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是美洲土生土长的,是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人种横渡南太平洋而来,来自亚洲大陆,来自俄国中南部。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来自亚洲大陆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 )
A. 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 B.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 历史事实是由历史解释决定的 D. 历史真相不可能被后世揭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羡慕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予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的主要新变化及其影响。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 项目 粮食 棉花 钢 原煤
1949年 总产量 11218 44.42 15.8 3252
1952年 总产量 16392 130.4 135 6649
比1949年增长 36% 193.4%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05 164 535 13000
比1952年增长 19% 25.77% 296.3% 95.52%
材料二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摘编自鲁碧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当时特殊的国内外形势”,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 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因此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从表格信息不能看出统治区域的扩大,故A项错误;
表格信息未体现国家统一,故C项错误;
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没有借鉴西周地方管理,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封”和“郡”的金文释义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作用分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可知,唐代社会大体上推崇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由此可知,科举考试更加注重个人的文学才能,打击了旧的门阀士族,C项正确;
繁荣诗歌艺术是科举制的影响,并非唐政府的目的,排除A项;
唐朝实行科举制,没有改革选官制度,排除B项;
唐高宗、武则天并没有发扬光大儒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商业发展需要大量货币,故北宋铸币量会大幅增加,C项正确;
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冲击了金属货币与材料中金属铸币量的增加趋势不符,排除A项;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同,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唐代货量短缺,排除B项;
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农业一直占据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材料“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的意思是当别人告诉朱熹四方无边时,他还是仍然疑惑,尽管天地无边,但应该也有个“尽处”,由此可知,这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个性自由的内容,故A项错误;
“存天理,灭人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的意思,结合朱熹的思想主张分析。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新儒家思想,说明此时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危机四伏,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可知,郭嵩焘认为中国向西方学习仅习其皮毛而未涉及根本,根本在于政教而非器物,体现出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D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挽救清政府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
洋务运动并未以西洋立国作为核心思想,排除B项;
洋务运动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题干“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及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共和已经八年一般国民不曾有一天明了正确意识的活动。国民和政治,隔离得千百丈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全国各地的工人、学生和市民等以多种形式,进行彻底而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整体性觉醒,C项正确;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分子,不是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排除B项;
国民大革命并非中国人民“整体性觉醒”的开始,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将岳飞形象塑造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旨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B项正确;
材料目的不是追求历史真实,而是服务于现实,排除A项;
CD均非目的,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1954年”可知,这处于三大改造时期,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A正确;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故排除B;
土地改革在1952年基本结束,故排除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开始推行,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并结合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不再实行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而是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发挥市场对粮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流通体制的变革,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被废除,排除A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国家调整粮食收购问题,未能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可知,古埃及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便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此降低了对农业技术改进的需求,以致出现“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的现象,D项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埃及的农业经济,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排除B;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古埃及文明落后,C也不符合史实,古埃及创造了较为辉煌的文明,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大帝国在政治制度及措施上存在继承和创新的现象,A正确;
帝国的建立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排除;
基督教成为国教是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C排除;
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生可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以来,在亚非欧三大洲先后出现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地图中的箭头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出发,主要向北非、西亚、中亚一带传播,图中还存在拜占庭帝国,从而可以判断图中箭头展示的是中古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B项正确;
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应该始于地中海东岸,而不是麦地那,排除A项;
奥斯曼帝国没有扩张到西班牙,排除C项;
阿拉伯商业活动涉及亚洲的印度等国,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可得出该法典中的规定目的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A项正确。仅从“《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赴约和协商性契约”不能得出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排除B项;有收取茶叶税的记录与朝贡贸易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发现了宋代的钱币并不能说明有直接贸易往来,排除D项。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素养,考生在答题时注意能否从相应史实中推理出相应结论。
15.【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借用儒家学说以及接受佛教时,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又善于创新,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善于学习外来文明,而非抵制,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把外来文化为己所用,而不是充当桥梁去再次传播,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吸收外来文明,为己所用,而不是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可以看出学者对印第安人的起源,有一定的主观色彩,B项正确;
“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表述错误,排除A项;
历史解释有一定的主观性,“决定”表述错误,排除C项;
“不可能”表述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学研究,要求学生结合史学研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学研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含义:“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关系: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
【小题2】信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农业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第一问要结合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危机:明清时期消极避世,坚持“天朝上国”理念;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西冲突凸显。理解:明清时期外交上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治上是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同一时期,西方经济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加剧侵略扩张。
【小题2】新变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和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共产主义理论随着苏联的建立传入中国;中国开始从对西方完全的崇拜中走了出来,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开始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使得北洋军阀倒行逆施,试图尊孔复古的做法失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起来了。
【解析】(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危机:根据材料“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根据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理解:可从19世纪初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展状况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新变化:根据材料“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羡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影响: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答案】【小题1】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经济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
【小题2】原因: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苏联的迷信;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反思与突破: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反思,提出以重工业为主,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对苏联在获取工业化资金方面对农民剥夺较重的反思,毛泽东提出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思想;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的反思,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第一问,状况: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分析即可;原因:依据材料一的时间,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形势: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国际和国内形势分析;反思和调整:依据材料二,从农轻重的关系、工业化资金积累以及企业管理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主要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城市人口较少,但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
主要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得到改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小题2】新变化:人口得到恢复并缓慢增长;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得到强化,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促进了工商业阶层的兴起,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为现代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和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和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