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8 08: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B.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法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 D.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2.1986年,邓小平强调:“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要由法治来解决,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治观念,这是一个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该论断( )
A.表明我国治国方略发生转变 B.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樊篱
C.为实行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 D.实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型
3.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4.1983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五讲四美手册》,作为当时“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共青团中央此举
A.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 B.完善了公民的美育课程体系
C.重在营造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 D.助力了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5.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法律按其颁布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6.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
A.依法治国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依宪治国 D.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7.下表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国家举办这些会议旨在( )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50年9月25日至30日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表彰了33名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
1959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 全国工交群英会 受邀代表6576人,代表全国36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
A.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建设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
C.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D.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8.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引用“良法”的概念,提出了“良法善治”的理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 )
A.法治建设理论不断完善 B.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
C.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法律制度体系渐趋完整
9.1982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彻底纠正了1978年宪法中存在的缺点,充分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吸取了有益的国际经验。这部宪法
①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④由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 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1.下表为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比较(部分条款)。据此可以推知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一百零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A.两部宪法内容完全相同 B.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
C.后者借鉴前者部分条款 D.两者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12.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疫苗管理法(草案)》提请审议,这是中国首次就疫苗管理立法。坚持疫苗的战略性和公益性,体现最严格的监管,提出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严于一般药品生产的准人制度。这反映出( )
A.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 B.我国医药创新能力获得了明显进步
C.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扩大 D.公正执法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
13.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都说明了( )
A.治国理念的改变 B.道德教化的功能
C.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削弱了中央政府势力
14.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15.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这一成就得益于
①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②中共十四大相关理论决策的指导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是
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受国、敬业、诚信、友善 D.爱国、民主、法治、文明
17.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18.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这现象反映出
A.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 B.我国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
C.人大取代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
19.全国道德模范是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举办的评选表彰活动。全国道德模范平均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如2017年11月,何玉涛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如有图)。据此可知,这一活动( )
A.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促使公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D.重在提升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
20.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下列关于新中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③1997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④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浙江省杭州市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起草地。
——摘编自新华社《“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杭州开馆》
材料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权、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
材料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共十五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机关和所依据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五大在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历史任务。
三、论述题
23.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 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 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 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 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 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 年 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 代表大会;60 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 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 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 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5.B
6.A
7.C
8.A
9.D
10.A
11.C
12.A
13.B
14.B
15.A
16.A
17.A
18.A
19.B
20.C
21.(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
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
(2)思想: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背景: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1)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23.参考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 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百废待 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 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