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A:梳理双基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2)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表现: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影响: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改革教育制度,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3)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4)增加教育投资,启动“希望工程”;
(5)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B . 精讲例题
[例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例2]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
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例3]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因为()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B.借鉴国际惯例
C.改革开放的需要D.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例4] 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蓬勃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表现在: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③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5] 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所 2400万 5219所 127万 205所 11.7万
2001年 49.13万所 1.25亿 10.09万所 9115.31万 1911所 1175.05万
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
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发展
C . 随堂巩固
一、选择题
1. 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题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
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以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B.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
D.中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二、非选择题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 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1)在维新时期,维新派创办了哪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在这之后的中国民主进程中这所学校有何贡献?
材料二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为什么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又是如何重视教育工作的,取得了那些成就?
D . 课后提高
一、选择题
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A.实施“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2.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下图所作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大发展
C.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D.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观察下列两幅图,从中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中国科大毕业的博士生 科大校庆的设计方案之一
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的摇篮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③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教育与科技是紧密结合的④科技是改善教育环境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残存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7. 规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8.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③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④把扫盲教育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
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10. “凡年满6周岁的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1986年”这段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C.这段材料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方针指导下制定的法律文件
D.这段材料是在“科技兴国”的战略指导下进行的
11. “××X教授。1 ( http: / / www.21cnjy.com )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l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l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l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l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l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12. 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过一些偏差,其中不包括
A.在大跃进年月,大办学校,出现教育大跃进
B.大量增加学生劳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程序
C.文革中广大教师备受摧残,青少年一代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D.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13. 国家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哪一种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A 基础教育 B 中等教育 C 高等教育 D 职业教育
14. 我国制定的“211工程”计划,着手发展的是
A.职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义务教育 D.高等教育
15. 下列措施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
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④启动了“希望工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陶、纺织、建筑、育蚕、治丝等原始手工业。……,制陶一般包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制作者进行严格训练,这说明师徒传授的雏型已经出现。
材料二 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一些原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职官(畴人)流散到了民间,于是著书立说,组织学派,并开设私学收徒。《史记·历书》曰:“幽、历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汉书·艺文志》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墨子创办的私学是以传授木工、器械制造技艺为主的,其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操作。当时,突破家庭圈子收徒,实行个别传授也已出现。
材料三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绝技。这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并使各行业的最高技术得以推广。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三,概括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出现的变化。
(3)概括指出导致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
(4)我们研究历史,所依据的材料有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上古传说、文献典籍、考古发现、文学作品等等,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作者依据了其中的哪几种材料 )你认为哪一种更可信 (1分)并说明理由。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 . 精讲例题
[例1] 答案:C
解析:毛泽东的教育方针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问题,但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改革开放后邓下平提出的,毛泽东的方针中也没有体现出来。故答案为C。
[例2] 答案:B
解析:根据新时期的判断,A是建国初期的方针,C的说法是错误的,D是发展的具体举措。“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新的形势做出的教育发展战略方针。
[例3] 答案:A
解析:正确理解“科教兴国”的意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例4] 答案:A
解析:考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教育发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回忆所学发展教育的措施,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三个面向”“211”工程及大力支持和发展西部教育,可以分析判断出①②③④都是符合题意的。
[例5] 解析:第(1)问从图中194 ( http: / / www.21cnjy.com )9年到2001年初,中,高三级教育在学校和学生数量可以得出结论。第(2)问从政策,政府行为和社会三角度分析。第(3)问从教育的短中长期目标入手,重视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差距,长期目标建立终身教育体制。
答案:(1)中等教育发展迅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发展。(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3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措施: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研读图表的能力,主要结合图表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答。在解答时要结合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C . 随堂巩固
1.C 2.B 3.B
4. 答案:(1)学校: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贡献: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行动,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斗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扫盲的原因:旧中国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数量庞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
成就:①扫盲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扫盲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20世纪末中国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完成了即定的战略目标。
②义务教育:通过《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高校数量规模、学位的设置、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民办高校的兴起。
D . 课后提高
一、选择题
1.C 2.B 3.B 4.B 5.B 6.C 7.B 8.A 9.B 10.D 11.B 12.D 13.A 14.D 15.C
二、选择题
16. 答案:(1)师徒传授。
(2)由民间组织到政府组织。
(3)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最决定性因素;政治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4)材料:文献典籍和考古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考古发现更可信。理由:文献典籍多是后人的追述,且受作者主观影响,不确定性较大;考古发现是实物材料,不受时间也不受人们的眼光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