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4 13:40:5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先进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的早期探索
倾销鸦片→战争
19世纪40年代
地主阶级抵抗派:
提出学西方技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19世纪6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实践学西方技术
19世纪60年代
早期维新派:
提出学西方制度
未学
只学技术未学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瓜分中国狂潮
何去何从?
课堂导入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核心素养时代
第6课 戊戌变法
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学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思维创新
素养拓展
教学评一致性
课堂导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结合时代背景,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强化时空观念
2022年课程标准:
1.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
2. 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评价目标导航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在国难当前矢志不渝,仍然决心变法图强,不畏牺牲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国奉献的责任感;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变 往哪变?谁来变?
时间 目的 口号/主张 领导人物和阶级 学习层面 开始 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学日本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学美国
废八股不是废科举
(1905年科举废除)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百日维新)
建立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变法图强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
政治制度(制度层面)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合作+展示
任务评价:戊戌变法
通读课文,先独学后合作讨论,小组形成结论后由小组B层学生展示。
原因
根本: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其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
顽固派势力强调
结果
性质
地位
影响
启示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路上行不通。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公车上书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
“明定国是”颁布
序幕
高潮
结束
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变法诏令一律废除,变法失败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原因: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器物层次”
“制度层次”
互动探究一
互动探究二
时空观念
通读课本梳理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
序幕
发展
高潮
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颁布 “明定国是”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以“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马关条约》签订
瓜分狂潮
公车上书
序幕---公车上书
·
·
·
·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
1858年
·
1863年
(5岁)
背唐诗,
学《四书》
1880年
(20岁)
开始接触西学
·
1891年
(34岁)
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遭阻挠
1888年
(30岁)
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
1895年
(38岁)
进京参加会试
·
1898年
(41岁)
辗转
海外
·
1927年
病逝
北京
人物扫描
康梁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创办《中外纪闻》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严复译著《天演论》
创办《国闻报》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办报,寻找变法依据
北京
天津
广州
上海
宣扬西学 变法图存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
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思想界的大地震)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发展---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梁启超
《国闻报》
严复
(1854—192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1897年
严复 译《天演论》书稿
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作用: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8年6月11日
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
光绪皇帝
(1871—1908)
“五帝三王, 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
国家的方针政策
高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史料实证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并对戊戌变法内容影响进行讨论
颁布新法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互动探究三
问题探究
维新变法运动
思考: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戊戌变法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没有,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
思考:变法措施中为什么没有涉及设议院?
光绪帝并不同意改革政体;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支持维新的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因维新而利益受损的清廷顽固派
思考:变法有利于哪些人的利益?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角色体验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其影响?
实业家
读书人
八旗
问题探究
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
得到哪些人的拥护?
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
地主阶级顽固派
史料实证
结合材料,说说慈溪太后对待变法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支持
反对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5)失败标志: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维新派
顽固派
9月14日,光绪帝在向慈禧太后请示变法事宜时,太后指责道:“朝中的重要大臣,非有大错不可弃;现在是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新人离间旧臣;皇上为了顺从康有为一个人而乱了家法,将来到祖宗面前怎么交代呢?”
戊戌六君子
互动探究四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
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变法精神: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戊戌变法留下了什么?





人!
“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即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月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败局早已确定
没有严密组织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
史料实证
结合材料,说说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换我了
互动探究五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素养提升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论述:戊戌变法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兴起:
发展:
高潮:
创办报刊:
结果:
组织学会:
《时务报》《国闻报》
强学会
1895年 康有为 梁启超:公车上书(序幕)
评价:
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内容:
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
失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1898年)
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