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辅导课件63PPT+课后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辅导课件63PPT+课后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3 10:15:24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互动探究课前自主导学当堂双基达标 课后知能检测课时教法分析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从嫦娥奔月这个人类第一个
登月梦想,到万户为发射火
箭而献出生命;从我国独立
创制首枚探空火箭升空,到现在英雄女航天员刘洋等太空对接,中国人2000多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此,这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这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这个曾经饱受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上。而这些都仰赖于——科技的力量。案例二——文字导入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1.原因
为打破美、苏等国对_________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核武器2.表现原子弹大亚湾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东方红一号杨利伟航天阅读教材第93页【学思之窗】: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提示】 (1)“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2)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1.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_____________。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_________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国计民生袁隆平2.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_____________。
(2)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
(3)2001年,袁隆平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交水稻南优2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_________________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________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水稻杂交优势杂交稻1.计算机
(1)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2)成就
①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____________”。
②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银河—Ⅰ号(3)地位:中国的高性能____________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4)意义:加速了国家_______发展。
巨型计算机信息化2.生物技术
(1)成就
①196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______________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基因工程(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_______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_______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蛋白质生活【判断回扣】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包括氢弹。×2.我国航天事业仍大大落后于美国与俄罗斯。( )
中国的航天科技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应看到我们在空间技术和太空研究方面仍大大落后于美国与俄罗斯,在这方面,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3.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及1965年中国研究的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1.史料 自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按陈毅元帅的话来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最重要的标识。
——《大国脚印·1964年最具影响力事件》问题: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为何“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
【提示】 (1)国防需要。(2)历史的教训。(3)民族凝聚力与自尊的需要。(4)冷战环境的客观要求。 2.史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史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问题:史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提示】 史料一,政治;史料二,经济。史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史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13年6月11日,举世瞩目的神舟十号飞船顺利发射升空,这次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性飞行,将再次向世界彰显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实力与勇气。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解析】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开始了航天时代。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0月3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核威胁。史料二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史料三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史料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问题:请根据史料概括我国科技成就的原因。
【提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经济实力的增强。2.史料一 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行业,新材料,生物技术,钢铁业,通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每投入1元就可以获得7~12元的回报。
史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问题: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的重大意义有(  )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彻底完善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 ③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意义。“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高尖端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史料二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为几个时期:
1950~1965年,指数增长期;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史料三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史料四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7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2013·徐州高二检测)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纪念讲话中提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南优2号”选育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D.“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果【解析】 A项成果是1973年,B项是1970年,C项是1964年,D项是2003年。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是D项。
【答案】 D【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2013·合肥高二检测)一位老华侨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那么,这位老华侨在海外第一次昂起头仰望中国的卫星是在(  )
A.1958年       B.1954年
C.1970年 D.1960年【解析】 注意题干中“第一次”这一信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答案】 C2.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生物学领域曾经处于领先地位。下列选项中属于当时生物学领域成就的是(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依靠基因技术合成牛胰岛素
C.依靠杂交技术合成牛胰岛素
D.依靠克隆技术合成牛胰岛素【解析】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
【答案】 A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杂交水稻选育成功【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6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选A项。
【答案】 A
2.下面所示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其中,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A.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 D.“神舟十号”
【解析】 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A项发生在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在2011年,D项发生在2013年,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答案】 B3.(201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2001年中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  )
A.主持“两弹一星”试验研究
B.研制载人飞船
C.研制“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项。
【答案】 D4.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这项居于世界前列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技术研制成功始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 中国计算机研制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表明了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中共中央贺电
材料二 这是继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后又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是继美国和俄罗斯后第三个能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也更能体现出中国的科技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材料三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的时间表
请完成:
(1)据材料一的内容判断,这是党中央为哪一试验发出的贺电?
(2)材料二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回答第(1)问,可从“打破核垄断、核讹诈”等信息进行判断。回答第(2)问,要注意两点,一是载人航天的成功反映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水平,二是这一成功为中国带来的效益。回答第(3)问,实质上就是分析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速度最快的原因。第(4)问属于开放性的设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但必须言之有理。【答案】 (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中国载人航天试验取得成功。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3)现象:中国核武器的研制速度最快,所以时间最短。原因:汲取了相关的国际科研成果;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4)科技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为祖国科技发展奉献一切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知能检测
点击图标进入…
一、选择题
1.邓小平说:“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阐明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重要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实现了科技创新
C.加强了国防力量 D.提高了国际地位
【解析】 “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等信息,说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 D
2.中国的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对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对此陈毅元帅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  )
A.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D.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解析】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这一年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A项出现在“一五”期间,B项发生在1965年,但与题意不符,C项发生在1970年,故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
【答案】 D
3.“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组委会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指的是(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原子能、原子弹
【解析】 钱学森对中国原子弹、导弹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
【答案】 B
4.(2014·苏州高二检测)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升空后,德国专家维克称,中国人在践行自己的格言,“你们能做的,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一样能做”。下列科技成就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①籼型杂交水稻 ②“两弹一星”技术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载人航天工程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依据材料中“你们能做的,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一样能做”可知,这里说的科技成就应是外国领先,中国奋起直追取得的,②④都不是中国首创,符合题意,①③都是中国首先取得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答案】 C
5.(2014·福州高二检测)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解析】 “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 符合这一材料信息的是B、D两项,“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只能选D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文革”时期。
【答案】 D
6.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 解题时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东方红’威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指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应选C项。
【答案】 C
7.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在我国航天活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  )
①“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②“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③航天飞机研制成功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 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目前还没有航天飞机,排除选项③。
【答案】 C
8.某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从一张报纸上看到,我国一次科技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东方红一号”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请推断这张报纸最早可能发行于(  )
A.1970年 B.1973年
C.1980年 D.1990年
【解析】 “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故有关报道最早可能出现在1973年。
【答案】 B
9.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个人英雄主义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邓小平对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是靠科技。
【答案】 A
10.右图所示科技成就表明(  )
 “银河—Ⅱ号”巨型
计算机研制成功
A.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B.中国已成功研制了第一台计算机
C.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居于世界前列
D.中国已接入国际互联网
【解析】 “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是高性能先进计算机,因此,其标志着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居于世界前列。
【答案】 C
11.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避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是指(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 “据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等信息可知,这项成就是指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答案】 C
12.(2014·福州高二检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我国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解析】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在当时居世界之首。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4·潍坊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二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
(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核技术有了什么新发展?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小问,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关键信息,联系和平利用核能,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要依据“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等信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任一战略决策即可。
【答案】 (1)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九章算术》《石氏星表》《授时历》,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2)1964年。
发展: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3)特点: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
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14.(2014·扬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特点
情况
1950~1958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非常时期
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
指数增长期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
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年份
全民所有制
单位中科技
人员的总数
全国每百万
人中科技人
员数   
每百万人中
科技人员数
1952
42.5万人
少于7.5人
269人
1987
889.4万人
83.1人
889.43人
1989
996.1万人
88.1人
967.6人
——《奋进的四十年》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综合材料二、三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教材知识和图表中不同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第(2)问中第一小问,结合第(1)问和材料二中的“科技人员”及材料三中的“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可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经济的发展,但又离不开经济为其提供的物质保障,科技的发展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组织答案。
【答案】 (1)①建国之初,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努力。②“左”倾错误和三年经济困难。③党的纠“左”措施使得形势好转。④“文革”时,科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⑤“文革”结束,批判“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①发展条件:国家重视,科学决策,科研队伍,经费投入,教育水平等。(任答四点即可)②关系: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