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辅导课件59PPT+课后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辅导课件59PPT+课后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3 10:18:49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互动探究课前自主导学当堂双基达标 课后知能检测课时教法分析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1977年8月,第二次高等学校招生会在
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后时间最长的
一次招生会。由于“左”的思想还束缚着
许多人的头脑,因此,会议争论十分激烈。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招生会的形势很快扭转。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恢复了。中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历程,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这一历史。案例二——文字导入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
这些名言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教育。 ●教学流程设计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______________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底。
(2)内容
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2.教育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采取的措施
在发展_________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德育全日制半工半读4.取得的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国民教育体系德才兼备阅读教材第100页【学思之窗】: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
【提示】 (1)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1.表现
(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___________混乱。
(2)1966年夏,__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_”。 教育战线高考制度工农兵学员2.影响
(1)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专门人才1.原因
“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 邓小平2.措施高考制度尊师重教科技和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职业学位自主权211工程国家拨款希望工程教育经费3.成就
(1)一批重点高校和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______________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重点实验室九年义务教育【判断回扣】
1.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 )
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底,此时“文革”已结束,但不属于改革开放时期。
2.“希望工程”是为救助失学儿童而设,针对的是基础教育,而“211工程”针对的是高等教育。( )
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3.“211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工程。( )
“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方针,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希望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工程。×4.“文革”时期,高考制度的废除意味着高校没有招生。( )
1966年,高考制度因“文革”等“左”倾错误而废止,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在这期间,中国高校并不是没有招生,而是在70年代初期招收所谓“工农兵学员”,采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录取,不再进行考试。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高校教育质量大大下降。
×1.史料 《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
——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1950年6月8日)问题: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史料 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一项战略性措施,对于推动教育战线的整顿工作,迅速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尽快改变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严重不相适应的状况,是完全必要的。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有关院校的领导,积极支持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工作。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
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1978年2月17日)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办好高等重点学校的意义和措施。
【提示】 意义:推动教育战线的整顿工作;提高教育水平;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需要的人才。
措施:教育部门的推动;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对院校的领导;增加教育投资。 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D.实施“211工程”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从材料中工业大学、科技院校、工程研究所数目来看,理工类院校较多,这与当时我国重点发展工业有关,当时为适应培养工业化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育上也主要是培养专业的实用科技人才。
【答案】 C【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史料二 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1.史料 邓小平同志针对教育的要求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问题: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
【提示】 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史料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问题:史料中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  )
①实施“教育大革命” ②提出“科技兴国”战略 ③恢复高考制度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抓住题干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教育大革命”是在1958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
【答案】 C【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科技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5月6日)史料二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2014·沈阳高二检测)阅读《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  )A.必须大办高等教育
B.必须重视基础教育
C.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
D.必须重视培养“工农兵学员”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后又得到迅速发展,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遭到重大挫折,这给我们的教训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解析】 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联系到教材:1977年恢复高考后。
【答案】 C
2.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③推出“希望工程” ④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①是在1977年,②是在1983年,③是在1989年,④是在20世纪90年代。
【答案】 A一、选择题
1.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
A.义务教育       B.全面发展
C.素质教育 D.免费教育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  B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损失惨重,其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B.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为下降
C.彻底抛弃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
D.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彻底批判,不分精华和糟粕。
【答案】 C3.“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希望工程”动员全社会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B4.(201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  )
A.“教育革命” B.整风
C.“科教兴国”战略 D.工农教育
【解析】 根据时间信息“改革开放同时”可知选C项。其余三项都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前。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古往今来都把教育看作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汉代开始办太学。开始兴办太学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太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
A.洋务运动中 B.维新变法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即: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面向______。
(4)1993年,我国开始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211工程”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第(1)、(2)、(3)、(4)问,牢记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关键,在作答时,注意每个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背景联系。 【答案】 (1)D 封建官吏 (2)A 外交人才(或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现代化 世界 未来 (4)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课后知能检测
点击图标进入…
一、选择题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毛泽东的教育方针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问题,但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毛泽东的方针中也没有体现出来,排除带③的选项。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2.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解析】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 138.4万,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三大改革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教育处于混战状态。故选A项。
【答案】 A
4.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17年(建国后17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解析】 从1949年到1965年,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C
5.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年龄
35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解析】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废止,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这与材料中“推荐评语”相符,选C项。
【答案】 C
6.(2014·太原高二检测)右图为陕西省中学暂用数学课本封面,使用这种课本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6-1978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图片中的毛主席头像、红旗、高举红宝书等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应该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答案】 C
7.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自告奋勇抓教育,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恢复教学秩序和高考制度 ③提出发展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④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可用排除法。“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它明确提出于1993年,因此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答案】 D
8.以下各项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  )
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 ④启动了“希望工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注意关键词“首要位置”。“希望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贫困儿童的失学问题设立的。
【答案】 C
9.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解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
【答案】 B
10.“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C、D两项错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青年人提供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情景,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截至2007年底,希望工程共收到海内外捐款近40亿元人民币,捐建希望小学13 000余所。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B.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C.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D.体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解析】 “希望工程”只是促进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答案】 B
12.(2014·大连高二检测)假设你是国家教育部的一名职员,有幸向前来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211工程”计划,你如何来正确解释(  )
A.国家着手实施该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
B.面向21世纪,在全国创建一所最著名的大学
C.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D.在1993年2月11日提出的计划,故名
【解析】 A项时间不符。“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及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这一信息分析。第(2)问注意分析材料二中的第二段话和第四段话,两段话分别介绍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第(3)问可结合材料的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归纳总结。
【答案】 (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
(3)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4.(2014·镇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材料二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学
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
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
生数
1949年
34万所
2 400万人
5 219所
127万人
205所
11.7万人
2001年
49.13
万所
1.25亿人
10.09
万所
9 115.31
万人
1 911所
1 175.05
万人
请回答:
(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
(3)从材料二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
(4)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三个面向”的含义及作用。第(2)问要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要从材料中所给数据分析得出。第(4)问要重点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来分析。
【答案】 (1)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
(3)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