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中古时期:亦称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4、15世纪,大致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
单元时空观念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北亚
东亚
南亚
西亚
中亚
东南亚
亚洲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
课堂导入
你知道日本的历史 吗?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核心素养时代
第11课
古代日本
新课 标
新课标新教学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思维创新
素养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
课堂导入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日本兴起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时空演变的主要历程。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评价目标导航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相关文字、图片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大化改新
认识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主要民族及其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点,感悟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③四面环海且多火山地震。
3.日本兴起
1.地理位置:
2.地理环境:
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4.基本统一: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5.统治方式: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②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评价任务一:6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第一子目,梳理日本发展历程,回答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阅读课本P52,谈谈大和政权是怎样统治全国的(社会结构)?
生产组织形式—部
土地私有制
部民制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性质:奴隶制国家
6世纪前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根据材料文献的记载,说明什么问题?
《汉委奴国王金印》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6世纪前的日本
互动探究
史料实证
那时的中国是什么状况?
初唐时期(即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统治阶级的内讧
下层民众的反抗
政局动荡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大和国遣唐使,面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史料实证
大化改新 背景 开始 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性质 影响 启示 ①中国文化直接影响了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大和皇族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仿效中国隋唐典章制度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评价任务二:大化改新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先独学后合作讨论,小组形成结论后由小组A层学生展示。
学法提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性质、影响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7世纪时,日本依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世界上下五千年》
1.原因:
①内因: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和国统治出现危机。
②外因: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根本原因
2.时间:
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3.改革者:
646年
乙巳之变
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政治
日本二官八省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经济
日本
公地公民制
班田收授法(口分田2段)
租庸调制
(稻2束2把,承担力役及代纳物)
唐朝
封建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丁男分得100亩)
租庸调制:
粟2石,服劳役20天或纳绢3尺/天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2.特点: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大化改新
传统服饰
建筑风格
日本参照中国文字、货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与货币。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唐装
日本和服
知识拓展:唐朝文化还在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州
材料1: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材料2:710年日本仿照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以新都为中心,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改革创新;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唐都长安
奈良平城京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小组讨论:日本民族的特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武士集团的形成 背景
居民
幕府统 治建立 建立
影响
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享有不输不入特权)
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③为保护庄园,地方豪强开始蓄养“武士”(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实际上是军事集团,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天皇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②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后来成为日本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
评价任务二:大化改新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三子目,先独学后合作讨论,小组形成结论后由小组B层学生展示。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一)庄园
1.原因: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2.特权: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幕府统治
(二)武士和武士集团
1.目的: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2.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3.集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幕府统治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时间:
12世纪晚期
2.人物:
源氏首领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3.地点:
镰仓
4.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①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
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
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
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③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幕府统治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5.武士效忠的对象:
“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
“我讨厌考虑那些所谓的是非、正邪。不顾一切的尽心侍奉,无论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主君就可以了。”
——山本常朝《叶隐》
思考: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6.武士道的实质: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武士道精神,既培养了日本民族大无畏、勇敢坚毅,奋不顾身的精神,也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幕府统治
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道的实质:
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知识拓展: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合作探究:武士道精神有什么影响?
延伸为为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和平友好、相互学习、合作共赢……
唐
元末明初
清末
民国
遣唐使、鉴真东渡
戚继光抗倭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中国
1972年中日建交
拓展题:历史上的日本和中国有何联系?
拓展题:结合所学,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日两国关系?
素养评价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646年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
日本
素养评价
古代日本
6世纪前
的日本
大化改新
庄园和
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
部民制
背景
中国文化影响;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等
开始
646年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班田制等
影响
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形成
原因;特权“不输不入”;影响
武士
集团
保护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并逐渐形成军事集团。
建立
特点
1192年源赖朝“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镰仓。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近700年。
武士道
武士效忠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