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互动探究课前自主导学当堂双基达标 课后知能检测课时教法分析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这是一本杂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
很多杂志,马克思说杂志的优点是“它
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
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这是一本不平凡的杂志,九十多年前,正是它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案例二——文字导入
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海战日本的打击下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兴民权倡新学”的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戊戌六君子喋血的悲剧而告终;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教学流程设计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_________有了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______,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_________。
(3)思想方面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 _______、_______、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一股___________的逆流。资本主义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制度自由平等尊孔复古2.诞生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______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_______等。
(3)阵地: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基地: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青年杂志鲁迅《新青年》北大1.内容
(1)提倡______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________,反对旧道德。
(3)提倡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意义
(1)冲击了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封建思想(2)中国___________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阅读教材第73页【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提示】 现象:鬼神迷信思想泛滥。原因:①辛亥革命没有根除这种思想。②得到政客的支持。③这种思想更具欺骗性。1.背景
(1)国内:_______________的开展。
(2)国际:俄国__________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
①人物: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②成就: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__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2)五四运动后
①理论:李大钊发表的《__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了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践: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_________》和《劳动音》。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劳动者3.影响
(1)陈独秀、________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____________诞生。李大钊中国共产党阅读教材第74页【学思之窗】:
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 这个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判断回扣】
1.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提出“打倒孔家店”,二者的实质不同。( )
康有为等维新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思想,陈独秀等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形式虽然不同,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3.李大钊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 )
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但李大钊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1.史料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问题:史料中,反动势力和旧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提示】 原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思想体系——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触及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2.史料 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 127件。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问题:史料中新闻反映的婚姻观有何变化?与哪一思想运动有关?
【提示】 由专制婚姻观向自由婚姻观转变。新文化运动。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B项,错选原因在于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结果认识不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把握不准确。既然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说明二者在任务上是一致的,即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在当时这两大任务主要体现为反封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皇位上的皇帝,但是没有推翻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封建残余思想依旧统治着人们,而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就是把人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 D【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若是一面要实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万万不成。而且此种“脚踏两只船”的办法,必至非驴非马,既不共和又不专制,国家无组织,社会无制度,一塌糊涂而后已!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2.史料二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史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起过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年4月)
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起马克思主义?
【提示】 梁启超、朱执信等。2.史料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最早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谁?
【提示】 主要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人物:李大钊。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具有的特点”这一问题,高二(1)班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深刻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C.深入研究中国国情
D.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解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了一些面向工人的刊物等。这些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运动一开始就具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
【答案】 A【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史料二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新文化运动的五个“新”特点(2014·大连高三检测)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 )
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C.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向,这里的“新的转变”是指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即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故选D项。
【答案】 D【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表中文章数量可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最多,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唯一途径”“都是”“最关心……礼仪”等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当时史实或表中所给信息。
【答案】 A一、选择题
1.(201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民报》的创办 B.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C.《青年杂志》的创办 D.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故选C项。
【答案】 C2.(2014·台州高二检测)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解析】 《新青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民主与科学,英文的写法就是“Democracy and Science”。
【答案】 D3.(2014·唐山摸底考试)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胡适、黄远镛、蒋梦麟等人将其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观点( )
A.有道理,二者都有反封建的一面
B.错误,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C.错误,前者是对传统的否定,后者是对古典的恢复
D.正确,二者从形式到本质毫无二致【解析】 本题其实考查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答案】 A4.(2014·沈阳高二检测)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初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转变,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材料四 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搞些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向努力去做,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材料一中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应是哪一派别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它们在救治中国的黑暗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材料四宣扬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5)通过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前期思想领域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解析】 第(1)问,由材料出处《海国图志》可知作者为魏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答出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第(2)问,材料二主张变法图强,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两位先生”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第二小问实际上要求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第(4)问,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批驳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5)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答案】 (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启蒙。
(3)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从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从向西方学习到宣传马克思主义。课后知能检测
点击图标进入…
一、选择题
1.(2014·佛山高二检测)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
A B C D
【解析】 给出的四部著作中起到了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答案】 C
2.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反映了( )
A.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政权
C.思想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质性的一步
D.中国已经进入近代社会
【解析】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仍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因而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答案】 A
3.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 新文化运动绝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文化运动,其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并将之视为“救国之要道”。可见,B项正确。
【答案】 B
4.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内涵的把握。这一主张是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来的,因此B项最符合题干要求和当时北京大学的实际。
【答案】 B
5.(2014·哈尔滨高二检测)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解析】 “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说明体现了人性的解放。其余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 A
6.(2014·安阳高二期末)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这是因为它( )
①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 ④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⑤促进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④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在前期民主与科学基础上的扩展,与材料中“辛亥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不相符,故应排除。
【答案】 D
7.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解析】 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答案】 B
8.“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 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2014·厦门高二检测)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
【解析】 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故选A项。
【答案】 A
10.(2014·绍兴高二检测)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思想解放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
【解析】 胡适属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评论意在强调“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利用西方文化去整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目的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故选C项。
【答案】 C
11.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解析】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李大钊最早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故A项错误;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指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4·雅礼高二检测)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4·珠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是那样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李大钊针对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内容的变化更替和丰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导致“中国的状况依然那样黑暗”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中“两位先生”“旧道德”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特点”抓住“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回答;“表现”概括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儒家伦理道德束缚了国民的思想,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
(2)宣传民主,反对专制;宣传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宣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现: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由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14.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李大钊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解析】 第(1)问属于开放性题目,选择任何人物,都要围绕五四运动时期,列举他的贡献即可。第(2)问要明确这三个刊物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第(3)问要依据两则材料传播的思想内容总结其演变特点。
【答案】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与陈独秀等酝酿组织工人阶级的政党。(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现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的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