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互动探究课前自主导学当堂双基达标 课后知能检测课时教法分析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教师出示孔子、孟子、董仲舒三幅图片,让学生看后教师过渡总结: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但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这种情况到何时改变的?与谁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案例二——文字导入
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知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但到了汉代,一位从河北广川走出来的思想家却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了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学的命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的巅峰,这个人就是董仲舒。由此导入新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流程设计1.“无为”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
“__________”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的政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2.“有为”
(1)经过六十多年的___________,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休养生息国家统一阅读教材第8页【历史纵横】:
“萧规曹随”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 启示: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别人的优点我们可以借鉴。实质:坚持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影响:保持了西汉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使西汉恢复了元气。1.背景
(1)汉初“无为而治”,使西汉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2)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________的发展形势。
2.特点
糅合诸子百家中_______、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___________。国家统一道家儒学体系3.概况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阅读教材第9页【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示】 “罢黜百家”并非是禁绝各家的著作和思想,搞新的“焚书坑儒”,而是举贤良方正,不取“百家”,不以百家作为统治思想而已。汉武帝也并非一味笃奉儒学,他提倡儒学,实际采取了“兼采百家,为我所用”的政治主张。1.原因
(1)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_________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
2.确立
(1)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专制主义②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汉武帝兴办_______,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五经太学正统【判断回扣】
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全面否定。
( )
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2.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各有侧重点。( )
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思想,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3.汉朝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
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从汉武帝开始其统治思想变为儒家思想。×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史料二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汉书·董仲舒传》
1.史料一揭示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
【提示】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史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此”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大一统思想。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实现政治统一。(2014·大连高二检测)《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
A.天人感应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从材料中的《春秋繁露》以及“天地人”等可判断为A项。
【答案】 A【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汉书·董仲舒传》2.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史料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问题:根据史料分析指出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2014·北京西城区高二检测)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需求,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
【答案】 D【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料二 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汉武帝
史料三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班固《汉书·武帝纪》
史料四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先秦儒学与汉代新儒学的比较(2014·中山高二检测)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能力。 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①是错误的,他的出发点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解析】 关键信息:道、教化、正法度,由此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体现;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释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加以改造。
【答案】 B一、选择题
1.史书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这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 材料中的“无为”“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 B2.和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 )
A.以德治民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新儒学的“新”是指与先秦儒学不同的内容。A、D两项是先秦儒学的内容,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3.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为:把儒学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派别思想,其实质就是在全国统一以儒学为治国思想。
【答案】 B4.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
A.春秋战国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解析】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后,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县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同时在选官制度上推行察举制,以儒家孝廉为选官依据。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故事起源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首先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材料三中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解析】 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对西汉王朝的意义,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识记教材内容并密切结合材料。第(2)、(3)问主要考查儒学思想在古代和当代的影响。
【答案】 (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伦理观念:“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原因:“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在今天,我国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课后知能检测
点击图标进入…
一、选择题
1.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材料所反映的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即位后,强化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被新儒学取代。
【答案】 A
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 B
3.(2014·德州高二检测)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答案】 D
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的需要。
【答案】 D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C
6.(2014·泉州高二检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 )
①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②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③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④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①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②符合题意;③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④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
【答案】 A
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解析】 注意关键词“神”“天”。打击诸侯势力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8.“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故C项正确。
【答案】 C
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答案】 C
10.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解析】 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 )
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博士”这一历史常识的理解。汉代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汉代的博士是传授五经的教官。
【答案】 A
12.(2014·执信中学高二检测)《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3)材料表明,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统一思想”等关键信息不难概括,原因分析应从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答案】 (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14.(2014·南京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 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痒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