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辅导课件52PPT+课后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辅导课件52PPT+课后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4 09:28:32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教学方案设计课堂互动探究课前自主导学当堂双基达标 课后知能检测课时教法分析第3课 宋明理学●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课件显示丁云鹏的《三教图》,让学生观看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图中三人分别代表了三教,是哪三教呢?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家学者是如何应对的?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案例二——文字导入
引用张载的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解析这段话的意思。也可让学生阅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思考是什么赋予他们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由此导入新课——宋明理学。●教学流程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适应形势的需要,吸收了佛教、_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_________”。三教合一道教3. 唐朝
(1)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_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三教并行韩愈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
_______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佛道②把天理和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___________”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_________,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③编著《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伦理道德格物致知三纲五常四书章句集注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______统治。
(2) _________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______;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封建专制纲常名教欧洲阅读教材第13页【学思之窗】: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提示】 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启发: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心反省内心致良知阅读教材第14页【历史纵横】: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提示】 王阳明在这里是强调树立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的重要性。在今天,这句话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判断回扣】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都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其区别在于“求理”的方式。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心外,陆王心学主张理在心中,“发明本心”,即进行内心反省即可明理。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理学在宋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
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3.理学在历史上并没有产生过积极作用。( )
理学并非全是消极作用,它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1.史料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问题: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史料说明其“新”在何处?
【提示】 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2.史料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问题:史料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史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提示】 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2014·长沙高二检测)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解析】 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的纲常。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史料二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1.史料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问题: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 核心:心外无物,致良知。2.史料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
问题:你认为他们最大的分歧是什么?
【提示】 朱熹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要探寻真知就应去体会和感受,即“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心外无理。因此在求理的方法上主张“发明本心”,一个人只要进行内心反省,能够克服私欲,就可以成为圣贤之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解析】 从材料“心存良知”判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术观点,故选D项。
【答案】 D【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2.史料二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陆九渊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
A.佛学 B.道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解析】 从“守节、克让、从信、安仁、端礼、忠恕”可判断与儒家思想有关,故可排除A、B两项;再由人物名字的出处《宋史》判断即可。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诗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诗体现了哪种思想的影响(  )
A.孔孟仁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老庄道学
【解析】 材料体现了南宋文天祥坚强的精神气节,故B项正确。
【答案】 B2.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说明(  )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被发展到了极端【解析】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宋代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和明代心学的“内心反省”,都强调加强道德,去掉人欲,“天理”“良知”都是维护伦理道德的,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
【答案】 A一、选择题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解析】 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出现时间最早是魏晋南北朝。
【答案】 B2.右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
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
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民贵君轻”
【解析】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荀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3.(2014·北京海淀区高二检测)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以下符合其本意的解释是(  )
A.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B. “宇宙便是吾心”
C.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 二程和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心学思想。
【答案】 A4.右图讽刺的是西方某位哲学家,
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
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脉络的理解。根据所学反对“格物致知”的儒学家是王阳明,他强调“致良知”。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解析】 本题借助材料考查了宋明理学,考查各位思想家思想的差异及对其评价。对于他们思想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宋明理学要批判地继承。【答案】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的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课后知能检测
点击图标进入…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 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的信息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两项无从反映。
【答案】 D
2.(2014·济南高二期末)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  )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解析】 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
3.(2014·聊城高二检测)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心学广泛传播
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解析】 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D项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象。而只有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 C
4.“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此言当出自(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 “天理”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与这一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两项,但从材料中“乃是自家体贴出来”说明不会是朱熹,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之上的。C、D两项主要是心学的代表人。
【答案】 A
5.(2014·镇江高二期末)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 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天理”,是把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神圣化。
【答案】 C
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
【答案】 D
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行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作者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8.(2014·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考试)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西汉董仲舒    南宋朱熹
A.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B.是唯心主义观点
C.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解析】 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D项是二者的不同点,只有朱熹具备这一特点。
【答案】 D
9.《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解析】 材料中人物明显抱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观念,这是程朱理学倡导的。
【答案】 C
10.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据此可排除A、B两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的,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由此可知题干强调的观点与陆九渊的主张对应,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4·梅州高二检测)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程颐
【解析】 “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含义是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是心学理论,王阳明思想是心学。
【答案】 C
12.王安石提出“贤者,鞠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天地为万物之本”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 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属于唯心思想。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义(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治世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
——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对传
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材料三 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
——《晦庵文集·答吕子约书》
材料四 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
——《宋元学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三反映出宋明理学的特征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的缺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涉及儒学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原因分析。第(1)问分析儒学将修身与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有机结合。第(2)问理学特征通过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原因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3)问注意材料四的后半句话的内涵。
【答案】 (1)将修身与参与政治活动有机结合。
(2)特征: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修身以正心养性为主。变化:脱离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原因:魏晋以来,社会动乱,佛教、道教传播,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
(3)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处理现实问题;用旧的理念(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三 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
(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
【答案】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