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原文有删节)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3分)(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旧唐书·薛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举:中举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 潜:暗中
C.言辞敏速,还同宿构 宿:预先
D.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 已:停止
5.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
B.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
C.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 势一战必克。
D.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 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8—9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8.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9.“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 , ”表达出太阳快要落山了,依然流连忘返,对田园风物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王勃的《滕王阁序》“ , ”
描写出水天一色、上下浑成的绝美景象。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达出外无近亲,内无僮仆的孤苦处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对刘教授的高论洗耳恭听。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D.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E.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简要说明。(6分)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分析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6分)
(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的“大学不是衙门”?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 ____________。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②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_____________。
③中日之间若以武力衡判未来钓鱼岛之输赢,则两国之间必无赢家。真正的赢家将是________ 的美国。
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__________,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A.袖手旁观 作壁上观 隔岸观火 坐山观虎斗
B.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作壁上观 坐山观虎斗
C.坐山观虎斗 作壁上观 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D.坐山观虎斗 袖手旁观 作壁上观 隔岸观火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A.面对统计数据,专家指出,大家如果都能自觉遵守开车不喝酒的禁令,我国就可能减少百分之三十的交通事故。
B.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C.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因而塑造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D.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在2014年5月15日日本首都东京结束的第52届世乒女子团体赛决赛中以3:0横扫东道主日本队,成功卫冕,历史上第19次捧得考比伦杯。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______,______,______,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无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A.⑥①⑤②③④ B.⑥①⑤②④③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④③①⑤⑥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建筑的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的表现。① ,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②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阁。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③ ,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都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图表是某校高二语文组对学生三次模拟考试主观题得分情况的分项统计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不得出现数字)(6分)
项目名称(分值)
一模得分
二模得分
三模得分
三次平均得分比例
古文翻译(10分)
4.5
7
5.3
56%
名句名篇默写(5分)
4
4.2
4.7
86%
文学作品鉴赏(33分)
18
22
20
60%
语言表达运用(15分)
11.2
6
10
60.4%
作文(60分)
43
45
47
75%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5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针对结论,你给该校同学的复习建议是:(5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据报道,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可是在方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形成了一种依赖。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1)窦建德亲自统帅军队,来抵抗我军,应该是倾尽了他的勇猛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取胜)。(“总”、“尽”、“奋决”,每词1分,句意2分。)
(2)秦朝增建装饰豪华的阿房宫,汉代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福分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增”、“罢”、“祚”,每词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十二岁时,就会写文章。大业末年,郡里举荐他为秀才,他坚决推辞不去应召。有人举起反隋的义旗,薛收便躲入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尧君素私下了解到薛收有此预谋,于是派人把薛收的生母王氏迎接安置到城内居住,薛收于是回到城里。秦府记室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薛收,太宗当天就召见他,拿经营治理方面的事问他,薛收论辩应对无所顾忌,都合乎太宗心意。被授为秦府主簿。当时太宗专门负责出征讨伐,军内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之手。薛收写文章言辞敏捷,就如同事先构思好了一样,立马就写成,竟没有删改。太宗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率兵前来抵抗,众将领都认为应该暂且退兵,来观察敌人的形势。只有薛收建议说:“王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充实,他的士兵都是江淮的精锐,他所忧虑的是缺乏食物,因此被我军牵制,求战而不得。窦建德亲自统领军队,来抵抗我军,也应该是倾尽了他的骁勇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获胜。如果放任他来到这里,两支敌军连成一体,转运河北的粮食来互相供应帮助,那么伊、洛之间的战斗就停不下来。如今应该分兵守营,深挖防御工事,如果王世充想战,一定不要出兵。窦建德用疲弊之军队,抵挡阵势整齐强大的我军,一战必能击败他们。窦建德失败之后,王世充自然就会被攻破。如果退兵自守,是下策呀。”太宗采纳了薛收的建议,最终擒获了窦建德。东都平定,太宗进入隋朝宫室观看,感叹隋后主用尽人力来放纵自己奢侈。薛收进谏道:“我私下听说建设高大华丽的建筑,殷朝的辛(指商纣王)因此而亡;居住简陋的草屋,唐尧因此昌盛。秦始皇增建豪华的阿房宫,汉朝建立后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福分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太宗为薛收的回答感到高兴。等军队回来,授予薛收天策府记事参军的官职。太宗曾陪着高祖在后园中游玩,得到了一条白鱼,让薛收写献表,薛收拿起笔立即就写,不再停笔思考。薛收曾上书进谏太宗打猎的事,太宗亲手写诏书说:“阅读(你)所写的内容,实在是让我受到启发,今日我能成功,是您的力量呀。现在赐给你四十铤黄金,来酬答你美好的心意。”武德七年,薛收卧病,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问候,来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不久,太宗急忙又命人驾车来到薛收府上,太宗亲自用衣袖安抚薛收,与他叙谈生平往事,潸然泪下。不久薛收病逝,时年三十三岁。太宗亲自来吊唁痛哭,让周围的人也非常悲伤。
8.【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4分,答其它手法,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3)【答案】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
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
(注意:第3点必须回答,3分,1、2点各1分,答全6分)
(4)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3分)这句话有力地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3分)理想中大学的特点: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注意:第一问6分,其中阐释句意3分,答出内涵3分;第二问理想中大学的品质2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
12.A.袖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作壁上观:壁:壁垒。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也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13.B.A项语序不当致使中途易辙,“如果”放在“大家”前。C动宾搭配不当,塑造形象/形成风格。D项缺介词,可在“日本首都东京”前加“于”。
14.C.解析:前三条横线处于句群的中间位置,所以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应排③①⑤句。因为①句的“结构全不用钉”和⑤句前半句的“用榫铆接合”正是“崇尚天然之美”的表现(③句是对①⑤的总提),这就做到了“勾前”;而⑤句后半句的“接合得天衣天缝”产生的效果是“牢固结实”,这就做到了“连后”。后三条横线处于句群的尾部,所以要“勾前”,应排②④⑥句。因为②④⑥句依次照应了横线前的“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这就做到了“勾前”。据此,六句话应排序为③①⑤②④⑥。
15.①也如同做文章一样;②有“大文章”或“小品”;③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每句2分,共6分)(选自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
16.(1)该校学生名句名篇默写和作文题得分率较高,古文翻译、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表达运用题得分率较低。
(2)提高主观题的成绩,要在古文翻译、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表达运用方面下功夫。
附:作文素材
手机让人孤独 人际关系受影响
手机成为“生活遥控器”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并沉迷其中。来自世界上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了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完成整个项目。撇开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学生在失去常用媒体后都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而跨国市场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更让人吃惊: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按照全球33亿手机用户计算,目前已有10亿人掉进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在我国,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人们开始利用手机谈恋爱并用手机结束恋情;用手机上网关注朋友的一举一动,却可能几年都不和他们联系……张小姐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早上,手机闹铃叫我起床;上班路上,用手机听歌、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虽然手机给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张小姐也承认,手机似乎让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都变疏远了。“大家本来见面的机会就少,偶尔一起吃饭时,都各自玩着手机,似乎没有什么话说。”吴女士则告诉记者:“现在本该见面说的事情,想想还是打电话;本该打电话的时候,最后还是发了短信。而且我们家人的交流也少了,老公和孩子经常一人一个手机,各玩各的。其实我特别盼着家人能聚在一起说说话。”
孤独、隔绝、注意力下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这样的结果也让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大为吃惊。中外多名专家均表示,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圈子变窄。美国社会学家米勒·麦克皮森说,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也认为,沉溺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独感增加。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孤独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人在身边,是物理性孤独;另一种是被人群围绕着却仍感孤单,称作哲学性孤独。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能够接触到的人群就会越来越窄,孤独感就会增加”。谢里·特克尔也提醒,科技重新定义我们对“亲密与孤独”的观念,用“伪技术关系”替代“持久的情感联系”是极危险的,这些技术使人们觉得相互间十分亲密,其实却在不断疏离。正如皮尤调查中显示,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
三、影响人际关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在公共社交场合,虽然拿着手机可以缓解社交恐惧,但也会让人觉得你对交谈不够重视,对他人不够尊重。
四、缺乏同情心。谢里·特克尔说,不少研究发现,这一代青少年最缺乏同情心,因为在短信里,你可以回避眼神的交流,可以省却温暖的寒暄,可以不用担心对方看到你的信息后,会产生怎样的表情和回应。
五、丧失注意力。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说,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就发现,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著下降,这大大削减了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到复杂的层面。王国荣说,不仅手机让人分心,很多人会发现,就算做别的事情,一样很难集中注意力,效率很低,这就是“注意力缺失”的一种表现。
六、导致疲劳。瑞典哥德堡萨赫尔格芮学院医学博士加比·巴德雷博士发表文献称,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未来手机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烟酒一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