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别形近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熟读 课文 1.第一遍读文,边读边标注自然段序号,注意读准字音,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第二遍读文,读通难读的句子,理解难理解的地方,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3.第三遍读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习字词 1、给下面多音字组词: chuán ( ) zháo ( ) juàn ( ) 传 着 zhuó ( ) 卷 Zhuàn ( ) zhe ( ) juǎn ( ) 2、在文中圈出下面的词语,理解词语。 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栩栩如生: 索然无味: 无病而呻:
内容感知 1、据提示,理清文脉 第1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部分(第____自然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 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__________________。 第3部分(第____自然段):侧重谈__________________,以作者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4部分(第____自然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按照__________顺序介绍了自己读书的过程。,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儿童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资料搜集 搜集整理冰心简介以及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阅读质疑 11、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下来吧,便于课上交流。
26.《忆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素然无味”等词语的意思。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根据要求梳理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学习读书方法,感受读书趣味。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交流各自的读书经验与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读书方法,感受读书趣味。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交流各自的读书经验与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走近作者冰心
1.同学们,还记得古人读书的方法吗?(生交流)
2.古人的学习教诲、读书方法让我们深受启迪。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现代作家,她特别喜欢少年儿童,她的作品吸引了无数小读者,我们亲切地叫她“冰心奶奶”。(出示作者照片)
3.关于作者你有哪些了解呢?(生交流,师相机出示作者资料。)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但冰心却是常青树,从她19岁成名到晚年一直都在创作。在89岁高龄的时候,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美好的读书经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忆读书》,(齐读题)跟着冰心奶奶,探寻更多的读书方法'感受不一样的读书乐趣。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从古至今学者读书的态度、经历、方法与感悟,为学生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教学伊始,从“古人谈读书”导入,既是对之前读书方法的回忆,又自然地引出本课作者冰心,让新课与学生认知构建联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为后面的学习交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快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的,圈出相关词语。
(2)思考:作者多年读书的切身体会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学生交流汇报。
(1)时间顺序。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十二三岁时,中年以后,1980年后。
(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可谓是字字珠机,三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指名读浒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告诉了我们整篇文章的要点。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作者回忆了她读书的冬匝球受,指导我们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理清叙述顺序,从重要语句中感受作者的“感受”,再依据捕捉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就在学生亲身参与中真实有效地发生了。)
三、把握要点,体会读书感受
1.体会“读书好”。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圈画重点信息完成表格。每一小组可选择一个或几个“阅读时间”进行研读,然后尝试结合表格说一说冰心某一“阅读时间”的阅读经历。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一:《三国演义》
①根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听故事 一知半解地读反复地读 从一本到一类 津津有味 越看越明白,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②教师相机指导。
关于读书方式:
理解“津津有味”,体会作者儿时对书的着迷。何为“一知半解地读”?结合内容说一说理解。为什么作者两次把书丟下,又继续读完?抓住“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体会作者读书投入,反复阅读。
关于读书感受:
介绍童回体小说。出示:
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种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
出示各类书中的回目,读一读。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八卦炉中逃火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③读完这些回目,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就是被这些回目深深吸引,所以从阅读一本书变成阅读一类书。
④小结:像这样圈画.、提炼信息要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因故事内容生.动作者猜着读、反复读《三国演义》,越看越明白,甚至引起了对章回体小说的兴趣。这不就是读书的好处吗?预设二:《水浒传》
①根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水浒传》 比较读 尤其欣赏,人物形象生动。
②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荡寇志》人物没有个性,而《水浒传》着力描写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
看过《水浒传》吗?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
比如,“豹子头”"林冲棒打洪教头,武艺高强;“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侠肝义胆;“行者”武松景阳冈打虎,有勇有谋……
③小结:瞧,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作者尤为欣赏《水浒传》的原因,也是她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预设三:《红楼梦》
①根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厌烦地读 兴趣不大
中年以后 《红楼梦》 回读 尝到滋味
②教师相机指导:
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两部书,作者都进行了反复回读,那前后两次有差别吗?
同一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也会不一样,真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啊!
(3)刚才我们用图表法较快地梳理了课文内容,并抓住要点来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发现作者写得最多的是读《三国演义》的经历。那如果你竖着看呢,会发现什么?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猜着读 引起兴趣
《水浒传》 对比读 尤其欣赏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反复读 尝到滋味
中年以后
1980年 …… ……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①阅读的时间很长:七岁—1980年的阅读时间。
②阅读书目多而广。
补充原文片段,了解冰心阅读的其他书目。
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③阅读方法多样。
作者的这些读书方法你们都赞同吗?有没有相同的经历或不同的方法?
学生交流猜着读、反复读的经历和其他读书方法。
的确,“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些读书方法我们至今都受用。
㈤阅读感受独特。
冰心奶奶在回忆读书经历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齐读第8自然段,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板书:快乐、明理)
冰心读书的最大快乐在哪里?你的读书快乐在哪里?结合具体的读书经历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读书能获得美感,增长知识,有助写作,提高修养……
⑤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从作者的经历,还是从自己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读书是有好处的。难怪人们总说“开卷有益”!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托表格把握信息要点,先默读圈画,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作者的读书经历。在探讨中发现作者写作中的详略安排,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体会读书感受,并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读书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读书的快乐,理解"读.书好”的含义,让学生对读书的好处有了更为广泛的理解,也引导着他们走向阅读深处。)
2.体会“读好书”。
⑴书看多了,作者会了挑选、比较。那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出示第9自然段)作者把哪些书进行了比较?
《西游说》——内容精彩
《封神榜》——内容烦琐
《水浒传》——栩栩如生
《荡寇志》——索然无味
理解"精彩”“烦琐"“栩栩如生”“索然无味”的意思。
从比较阅读中发现“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的书更受欢迎。(板书:情节、人物)
②除了关注情节、人物外,还有什么呢?理解"朦朦胧胧”“无病而呻”“心动神移”“不能自已”等词语。
结合冰心阅读《三国演义》两次哭的经历,发现"语言文字质朴,富有真情实感”的篇章更能打动人心。(板书:语言、情感)
(2)这是冰心眼中的好书,那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好书?
结合“交流平台”,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推荐好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能让人开阔视野的,能明白道理的,有助于写作的都是好书。
(3)小结:同学们,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好书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但我们肯定的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可以先从课本中寻找好书。
(设计意图:“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对论交流,提炼岀关于好书的几个要点,即"情节、人物、语言、情感",但这还不能真正体悟到"好书”的"好”。所以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点来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好书,也可以分享自己认为的好书。在语言的交流中,思绣的碰撞中,学生对“读好书”的理解逐渐加深,逐渐透彻。)
四、总结方法,拓展延伸阅读
1.同学们,回顾冰心的读书经历,你们都收获了什么呢?
2.指名交流。.
(1)我们读书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猜着读、对比读、反复读。
(2)我们可以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通过对比来评价一本书,还可以根据这些要点来向他人推荐书。
(3)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请同学们挨照时间顺序,抓住要点,介绍&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书方法,谈谈阅读感受。
4.课外阅读推荐: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橘灯》。
总结:冰心能成为一名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今天起,让我们带着冰心奶奶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逐步感受“读书好”的妙处。
(设计意图: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表达方法,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适时地安排静默书写,展示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书的认识,感受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课外阅读的推荐,更是让学生从读一篇课文,了解一位作家,延伸到读相关书籍,让学生真正愿意去“多读书,读好书”。
26.《忆读书》延学单
再寄小读者
亲爱的小朋友:
四月十二日,我们在微雨中到达意大利东海岸的威尼斯。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的苏州。但是苏州基本上是陆地上 的城市,不过城里有许多河道和桥梁。威尼斯却是由一百多个小岛组成的,一条较宽的曲折的 水道,就算是大街,其余许许多多纵横交织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小岛上 的一族一一族的楼屋,穿连了起来。这里没有车马,只有往来如织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车 和小卧车;此外还有黑色的,两端翘起、轻巧可爱的小游船,叫作GONDOLA,译作“共渡乐”,也 还可以谐音、会意。
这座小城,是极有趣的!你们想象看:家家户户,面临着水街水巷,一开起门来就看见荡漾 的海水和飞翔的海鸥。门口石阶旁,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从石阶上跳上公共汽艇,就上街去了。 这座城里,当然也有教堂,有宫殿和其他的公共建筑,座座都紧靠着水边,夜间一行行一串串的 灯火,倒影在颤摇的水光里,真是静美极了!
这几天欧洲的气候真是反常!昨天在帕都瓦城遇见大雪,那里本已是桃红似锦,柳碧如 茵,而天空中的雪片,却是搓棉扯絮一般,纷纷下落。在雪光之中,看到融融的春景,这我还是 第一次!
昨晩起雪化成雨,凉意逼人,现在我的窗外呼啸着呜呜的海风,风声中夹杂着悠扬的钟声。 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初春,我也是在阴雨中游了威尼斯,它的明媚的一面,我至今还没有看到! 今天又是星期六,在寂静的时间中,我极其亲切地想起了你们。住学校的小朋友们,现在都该 回到家里了吧?灯光之下,不知你们和家里人谈了些什么,是你们学习的情况,还是工作的计 划?又有几天没有看到祖国的报纸,消息都非常闭塞了。出国真不能走得太久,思想跟不上就 使人落后!小朋友定会笑我又“想家”了吧? ——同行的人都冒雨出去参现,明天又要赶路, 我独自留下,抽空再写几行,免得你们盼望,遥祝你们好好地度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1.意大利的威尼斯与中国的苏州的相同点是( )。
A.城市里有很多园林建筑 B. 街上行驶着公交车
C.城市中有很多教堂 D. 城市里有许多河道
2.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 )。
A.公共汽车 B.汽艇、小游船 C.马车 D.小轿车
3.倒数第2自然段中,作者第一次看见的美景是( )。
A.桃红柳绿时飘着雪花的美景 B.在异国他乡看见桃红似锦
C.阴雨中威尼斯的美景 D.荡漾的海水和飞翔的海鸥
4.“这座小城,是极有趣的! ”小城有趣表现在哪里?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觉得冰心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