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
2.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发。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散文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那么,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秋”景如何?“秋”意怎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咏秋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
混混(hùn)沌沌(dùn) 廿(niàn)四桥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题目“故都的秋”中,“故都”指的是哪里?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做标题而不用“北平的秋”?
参考: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一见如故)
1.试一试
师:了解了这一点,请大家在快速阅读课文,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是南方人,他笔下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一点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领略秋的过程上,总是不合适的。
2.找一找
师:请大家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师:那在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总结一下,文章中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3.品一品
(1)“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联系背景】
参考: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哀愁”。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4.分一分
掌握了以上内容,基本上已经对文章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一分,以作者对秋的态度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清”“静”“悲凉” 江南秋感:慢、润、淡
第二部分(3—12):绘秋
“小院秋晨” 色 冷色调。
“秋槐落蕊” 声 寂静与落寞
“闲话秋凉” 味 悲凉
“秋果胜景”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
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作者是按照“赞故都的秋—绘故都的秋—恋故都的秋”的顺序来写的。
三.探究研析,问题追问。
1、尝秋味
问题: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都会想到故都哪些代表性的秋景?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问题: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饱尝故都的秋味,却没有去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寻秋,为什么?
明确:因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再看看从槐树叶缝中漏下的阳光, 看看牵牛花,看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便可“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作者这样写作意在突出什么?
明确:突出不用去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刻意寻秋,在故都任一地方都可感受到十足的秋味,因为故都的任一地方都“浸”在秋中。
问题:作者还写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
明确:秋槐、落蕊、秋蝉、秋雨、秋风、秋果。
问题:写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写落蕊,突出无声音,无气味,脚踏上去感到微细柔软,并且感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还写到了北国的特产——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在任何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秋蝉悲啼,极具代表性,能够很好的体现故都秋的秋声;写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样。
问题:接下来,文章写到了人,写到了人的对话。写到了什么人,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到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这些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明确:都市闲人属市井民众,对话又平平仄仄,极具京腔京韵,说的又都是民间俗语,这就在写秋景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结:整合起来看,上面写景的段落,作者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让我们体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秋,但又不露痕迹地将读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让读者感到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惬意。这得益于郁达夫选择了极富代表性的景、人、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故都秋的特质。
拓展: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而郁达夫是在8月16日才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的。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成如此绝妙的佳文,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郁达夫先生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这种功夫正是鲁迅先生《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到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所以我们要要想写好作文,就应该多观察,细观察。这也是郁达夫教给我们最好的写作方法。
2、体秋情
问题: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南国的秋,目的在于?
明确:通过衬托突出故都秋的特点。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本文通过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景语传达出怎样的情语?
明确:眷恋、落寞,悲凉。
问题:眷恋之情不难理解,从题目就可看出。那落寞、悲凉之情是如何在文中流露的?
明确:写秋槐落蕊时提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秋果时提到“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问题:那如此理解这种落寞、悲凉的情语?
明确:秋天,本身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忧郁型的。
补充简介作者: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应该对大日本帝国有感情……郁达夫听后未发一言,只冷冷地摇了摇头。日寇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端起了枪,郁达夫的脸上未显出丝毫的惊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潇洒而自然,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富春江。 郁达夫的好友刘海粟先生的忘年交关山笛在郁达夫被害十周年时写下了诗歌纪念,称赞的正是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问题:除了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外,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如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
问题:是什么社会原因使郁达夫产生了落寞悲凉之感呢?
明确: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后又不得不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投影的折射。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话来说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小结:这种通过作者的生平、写作时的背景了解文章情感、主旨的方法就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
四.推荐补充阅读篇目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陈平原《文学的北京:春夏来冬》
五.课后作业
郁达夫是极善长写古体诗的,大家能否试着将《故都的秋》中描摹的秋景写成一首古体诗。
附:
《故都秋味》
京韵京腔自多情,秋味秋境最可人。
日光如丝漏破壁,牵牛似筒掩衰蓬。
槐树落蕊软无声,知了啼悲痛断魂。
秋雨层凉更隽永,闲人话聊亦温馨。
六.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解读名家经典,最忌讳的就是将文章内容人为的割裂,其实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本文《故都的秋》,如果仅是通过秋槐图、秋雨图、秋凉图、秋果图等几幅图的连接来解读故都秋特点的话,不仅将文章有机的整体割裂了,也体会不到作者匠心独具的选材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选材,才能真正体味出《故都的秋》中那种浓浓的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韵味。当然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够真正解读懂作者景语中寄寓着的情语。但这还远没有结束,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有给学生种下一颗读书种子的信念,所以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推荐书目,让愿意读书的学生能够走进文学的世界,用心灵去感知那份灵魂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