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根据高二学生实际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按照循环大课堂的模式组织教学。根据该课的学习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反复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品味鉴赏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能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3、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循环大课堂的模式,我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课前
课前做好编写导学案的工作,按照“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要求设计导学案内容。在上节课后十分钟布置学生预习,做好本节课的点火预热工作。
课前十分钟我会安排学生板书展示内容,收部分学生的学案,查看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
(二)、课中
1.五分钟站立交流。
五分钟站立交流期间,我会布置学生对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复习有关月亮的诗句。我将对黑板展示的内容进行批改。做好第二次学情调查。
2、诵读诗歌.
诵读是诗歌学习的首要方法,诵读的过程就是感知诗篇、体验诗情的过程。当然,学生接触陌生篇章难以快速把握诵读节奏,教师需要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采用个人体验诵读、对读、群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3、整体感知
让学生展示诗歌的整体大意,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这个属于B级问题,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4、鉴赏诗歌
按照学案的内容组织教学。以学生分组展示、质疑对抗为主,教师适当点评和点拨,并进行小组评价。
具体鉴赏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5、学习小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习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6、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上内容在35分钟之内完成。
7、后十分钟。
后十分钟我会收本节课导学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
(三)、课后
课后我会批改学生导学案,总结本节课的得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教师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完美融合
)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