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猜猜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作者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作品背景
《红烛》:1923年9月出版。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语调饱满上扬)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朗诵示范(片段)
一、诗歌鉴赏
诗的开始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之心。
接着问红烛( )
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 )
1.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2.分析语言,品味形象。
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犹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让其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体现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6.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二、合作探究
探究1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探究2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部分扣住印子哪两个字写红烛,为什么?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探究3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探究4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