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主要写了四个人物,父亲、恩师、朋友、阿长,而着墨最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阿长。阿长怎么有这么大魅力,在鲁迅笔下被反复提及,甚至还成为文章专门描写的对象?
王某某
阿
与
长
《山海经》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山海经》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被誉为“民族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憎恶( ) 絮说( ) 颈子( )
规矩( ) 惶急( ) 烦琐( )
土匪( ) 胸脯( ) 疮疤( )
惧惮( ) 哀悼( ) 书斋( ) 霹雳( ) 粗拙( ) 画舫( )
zēnɡ wù
xù
jǔ
suǒ
huánɡ
fěi
pú
chuānɡ
dàn
dào
zhāi
zhuō
pī lì
jǐnɡ
字词清单
fǎnɡ
字音易错
字形易错
字音识记
多音字
预习检查
zhēng
正月
zhèng
正确
正
fǔ
果脯
pú
胸脯
脯
kōng
空间
kòng
空白
空
形近字
预习检查
惶
huáng
惶急
蝗
huáng
蝗虫
惮
dàn
惧惮
殚
dān
殚精竭虑
辫
biàn
辫子
辩
biàn
辩论
辨
biàn
分辨
弹
dàn
子弹
掰
bāi
掰玉米
词语集注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
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粗拙:粗糙拙劣,不精美。
不要理解为脸上有灰尘、脸脏。
解题
阿长与《山海经》
一个人
一本书
关于两者的一件事;
蕴藏其中的一份情;
细读
环节一:初识阿长
姓名:
身份:
样貌:
外号:
文化程度:
家庭情况:
什么姑娘(具体不详)
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保姆)
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
长妈妈、阿长、阿妈
并非学者(没读过书)
青年守寡,有个过继的儿子
1.文章开篇就介绍“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有何用意?
开篇介绍“长妈妈”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在告诉读者“长妈妈”是一个不被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形象。此外,以此开头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浏览全文,勾画出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点评情感态度
初读课文
(1)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第3段:“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第6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通读全文,请你用曲线图画出文中“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并标注关键词。
环节二:走近阿长
讨厌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特别的敬意
憎恶
新的敬意
由上面可见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与此曲线图对应的分别是阿长做的哪些事情?那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环节二:走近阿长
切切察察
“大”字睡姿
元旦的古怪仪式
讲长毛的故事
谋死隐鼠
为“我”买来《山海经》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变化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抑)
(扬)
欲扬先抑
概念: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写作方法。
作用: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2.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3.文章先写……,后写……,这样的安排有何妙处,试分析。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中先写……(抑)再写……(扬)通过对比,表达了……,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考查形式
三、答题模式
在这些事件中,“我”看到的是怎样的阿长呢?请用如下句式回答。
环节二:走近阿长
从__________中,“我”看到一个________的阿长。
示例:
从阿长的“切切察察”中,“我”看到一个爱嚼舌根、素质不高的阿长。
段落
事例概括
(阿长的)形象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粗俗(睡觉摆成一个“大”字)
粗俗、多事、率性
懂得许多规矩
正月初一让“我”吃福橘(麻烦的礼节)
迷信却真诚善良
教给“我”很多道理
真诚、纯朴、善良
3
6
11
12
讲“长毛”的故事
段落
事例概括
(阿长的)形象或性格特征
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
愚昧无知而又纯朴可笑
善良、热心和对“我”的关心、爱护
13
16
24
环节三:聚焦事件
这么多与阿长关联的事物中,阿长与《山海经》 写得最详细。精读这一部分。
思考:
1.《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2.阿长买《山海经》这一举动为何能使“我”产生“新的敬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益所作。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文中提到的“九头的蛇”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相柳,人面蛇身,长着九个脑袋。它所经过的地方会变成沼泽和溪流。
九头的蛇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祷过山上有—种鸟,长着白色的脑袋、三只脚、人—样的脸。
三脚的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一种奇兽长得像普通的牛,身子青苍色,没有犄角,只有一条腿,吼叫的声音如同雷鸣。
一脚的牛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刑 天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这段传说的神话色彩极浓,反映了中国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之间血腥争斗的历史。
环节三:聚焦事件
《山海经》 神秘而有趣,“我”对其念念不忘却始终求而不得,为什么?
提示:可能帮助“我”买到书的人会有谁?他们对此的态度如何?
远方的叔祖:
有书,疏懒,不好意思逼他去寻找
先生:
不会回答“我”关于课外书里的事。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
认为学龄儿童只能读《鉴略》之类的书。过多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父亲也不会给“我”买。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环节三:聚焦事件
“我”认为对阿长说《山海经》 也无益,为什么?
阿长购书
难
,所以“我”从未指望她能买来。
不识字
并非学者
不富裕
不确定书名
环节三:聚焦事件
阿长终是买来了《山海经》,这使“我”发生了新的
敬意。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想起之前对阿长的轻视、不满,“我”心生愧疚。
升华感情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会叫错为“三哼经”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利用短短几天时间为“我”买来了“我”心心念念的书,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让“我”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正是阿长这种善良、纯朴的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阿长成了“我”最怀念的人。以至于阿长辞世差不多三十年了,“我”仍然怀念她。
总结存储
作者,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先画了阿长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刻画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环节四:关注两种视角
本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试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环节四:关注两种视角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童年的“我”认为《山海经》是宝书,因为:
成年后的“我”认为《山海经》是宝书,因为: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内容如此有趣的书。
“我”珍视的不再是那本刻印粗拙的本子,而是蕴藏在其间的,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雕塑: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
示例:
“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儿童视角。写出了当时的不耐烦,真实、活泼。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回忆视角。依旧觉得麻烦,但经历了理解与感激,这些点点滴滴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环节五:深情诵读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
1.对阿长,文中有很多称呼,作者为什么独独选取了阿长这个称呼呢?
2.鲁迅不信鬼神,却为何祈祷鬼神?
“阿长”包含了感激、内疚、忏悔等等复杂的情感。
长妈妈信鬼神,鲁迅在此处为她而祝祷,更显出他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环节五:深情诵读
请深情诵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出思念与感激,读出同情和愧疚: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总结
总结存储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串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拓展
课堂检测
A.倘使(tǎnɡ) 臂膊 书籍(jí) 切切喳喳
B.咒(zòu)骂 惶急 书斋(zhāi) 念念不忘
C.絮说(xù) 渴暮 孤孀(shuānɡ) 情有可原
D.胸脯(pú) 哀悼 粗拙(zhuō) 深不可测
D
【解析】A项,“喳喳”应为“察察”;B项,“咒”应读 zhòu;C项,“暮”应为“慕”。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B.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非常思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C.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没有名字的好处),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D.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于测量,形容深奥,难于理解)。
C
【解析】“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B.“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D.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
B
【解析】A项,“一定很怕热罢”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C项,“大陆同胞”后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删去省略号或“等”。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感谢观看
【初中语文匠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