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基础类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基础类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08 17: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基础类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图片中的内容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A、医务人员佩戴的口罩 B、消毒用75%的酒精
C、工厂排出的有害烟尘 D、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
2、空气中占体积分数最大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3、量筒中有一定量的液体,小宁读得体积为25mL;倒出部分液体后,小宁又读得体积为19m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第一次仰视读数第二次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B、若第一次平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C、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D、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平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5、理念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下列关于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建设智慧城市 B、垃圾分类,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
C、单车代替燃油汽车,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D、研发新冠疫苗,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6、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  )
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时未说明用量,固体一般取1~2g,液体一般取1~2mL
B、称取氯化钠时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应向右侧移动游码或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C、对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进行加热
D、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8、《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化学这门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进步。以下关于化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这门科学除了研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了很多新物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B.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伟大科学家,比如拉瓦锡、门捷列夫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C.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多化工产品,但我们不应该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利于人体健康
D.我们应该注意在生产、生活中,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并注意保护环境
10、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蜡烛硬度低,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滴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
1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朝向手心
B、用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C、将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12、下列事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西瓜榨成汁 B.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C. 木材劈成块 D. 植物光合作用
13、“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变化规律,制造新的产品
D.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14、下列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纯净的氧气
B.空气中氮气的质量约占78%,氧气质量约占21%
C.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
D.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少量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及杂质
15、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  )
A、100毫升 B、50毫升 C、200毫升 D、10毫升
16、下列各种物质中,颜色、状态、气味都相同的是( )
A. 镁条和铜片 B. 氧化镁和五氧化二磷
C. 水和食醋 D.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二、填空题
17、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 影响.请你分别举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和弊各两个具体例子.
利:(1)_____;(2)_____.
弊:(1)_____;(2)_____.
18、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19、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用胶头滴管取完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 。
(2)倾倒细口瓶中的药液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_____ 。
(3)用嘴吹灭酒精灯:____ 。
(4)给烧杯里液体加热时没垫石棉网:____ 。
(5)实验剩余药品放回原瓶;_____ 。
(6)将铁钉投入竖直的试管中:_____ 。
20、甲同学对厨房管道煤气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该问题带到了活动小组.过程中甲首先提出:管道煤气的燃烧产物是什么?乙同学立即发言:我认为其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乙同学的发言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 环节.大家真对乙同学的说法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你帮他们完成验证上述两种气体的操作及现象。
操作:________ 结论:产物有水蒸气
操作:________ 现象________结论:产物有二氧化碳
真对该探究过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 (一条即可)
21、下表是某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 g/cm3 660.4 ℃ 良好 良好 良好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请你提出你想探究的有关该金属化学性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阐述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
22、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由题目所给信息,你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例)
三、综合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四、实验题。
24、初三某班的同学对于化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如下探讨:
I.一方面化学给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于是他们收集到以下七种物品:
①水泥,②黄沙,③腈纶毛衣,④煤炭,⑤食醋,⑥车用汽油,⑦医用酒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品的原料中,用化学方法制取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与人类住、行有关的是______。
(3)可以食用的是______。
(4)从亲身经历中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例一:______;
例二:______。
II.另一方面化学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
例一:______;
例二:______。
结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发展化学科技的同时,还应顾及对环境的影响。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基础类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图片中的内容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A、医务人员佩戴的口罩 B、消毒用75%的酒精
C、工厂排出的有害烟尘 D、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
【答案】C
2、空气中占体积分数最大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答案】C
3、量筒中有一定量的液体,小宁读得体积为25mL;倒出部分液体后,小宁又读得体积为19m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第一次仰视读数第二次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B、若第一次平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C、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D、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平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答案】A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答案】D
5、理念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下列关于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建设智慧城市 B、垃圾分类,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
C、单车代替燃油汽车,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D、研发新冠疫苗,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答案】C
6、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  )
【答案】B
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时未说明用量,固体一般取1~2g,液体一般取1~2mL
B、称取氯化钠时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应向右侧移动游码或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C、对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进行加热
D、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答案】D
8、《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B
9、化学这门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进步。以下关于化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这门科学除了研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了很多新物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B.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伟大科学家,比如拉瓦锡、门捷列夫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C.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多化工产品,但我们不应该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利于人体健康
D.我们应该注意在生产、生活中,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并注意保护环境
【答案】C
10、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蜡烛硬度低,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滴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
【答案】D
1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朝向手心
B、用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C、将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答案】C
12、下列事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西瓜榨成汁 B.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C. 木材劈成块 D. 植物光合作用
【答案】D
13、“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变化规律,制造新的产品
D.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答案】D
14、下列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纯净的氧气
B.空气中氮气的质量约占78%,氧气质量约占21%
C.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
D.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少量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及杂质
【答案】D
15、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  )
A、100毫升 B、50毫升 C、200毫升 D、10毫升
【答案】A
16、下列各种物质中,颜色、状态、气味都相同的是( )
A. 镁条和铜片 B. 氧化镁和五氧化二磷
C. 水和食醋 D.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答案】B
二、填空题
17、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 影响.请你分别举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和弊各两个具体例子.
利:(1)_____;(2)_____.
弊:(1)_____;(2)_____.
【答案】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农业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大量塑料的使用导致白色污染。
18、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答案】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
物理性质 , 化学变化 
19、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用胶头滴管取完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 。
(2)倾倒细口瓶中的药液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_____ 。
(3)用嘴吹灭酒精灯:____ 。
(4)给烧杯里液体加热时没垫石棉网:____ 。
(5)实验剩余药品放回原瓶;_____ 。
(6)将铁钉投入竖直的试管中:_____ 。
【答案】(1)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头 (2)残留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3)引起失火或爆炸 (4)烧杯炸裂
(5)药品受到污染 (6)打破试管
20、甲同学对厨房管道煤气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该问题带到了活动小组.过程中甲首先提出:管道煤气的燃烧产物是什么?乙同学立即发言:我认为其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乙同学的发言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 环节.大家真对乙同学的说法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你帮他们完成验证上述两种气体的操作及现象。
操作:________ 结论:产物有水蒸气
操作:________ 现象________结论:产物有二氧化碳
真对该探究过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 (一条即可)
【答案】猜想与假设;用冷而干燥的器皿照在火焰上方;将上述实验的器皿迅速倒转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21、下表是某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 g/cm3 660.4 ℃ 良好 良好 良好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请你提出你想探究的有关该金属化学性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阐述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导线该金属是否能与氧气反应取一段该金属,打磨光亮,再用酒精灯灼烧,看有无变化;若金属表面有变化,说明该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否则不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2、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由题目所给信息,你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例)
【答案】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小或极易溶于水;
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三、综合题。
2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1)氧气 (2)化合物 (3)ADE
四、实验题。
24、初三某班的同学对于化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如下探讨:
I.一方面化学给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于是他们收集到以下七种物品:
①水泥,②黄沙,③腈纶毛衣,④煤炭,⑤食醋,⑥车用汽油,⑦医用酒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品的原料中,用化学方法制取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与人类住、行有关的是______。
(3)可以食用的是______。
(4)从亲身经历中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例一:______;
例二:______。
II.另一方面化学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
例一:______;
例二:______。
结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发展化学科技的同时,还应顾及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①③⑤⑥⑦ ①②⑥ ⑤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住上了各式楼房,乘坐上各种交通工具
新燃料的开发、新材料的研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化肥和农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不合理地使用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塑料的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不合理地使用会导致白色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