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临夏州广河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甘肃省临夏州广河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8 16: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甘肃省临夏州广河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
A. 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 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2.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 稻麦复种制 五大名窑 长途贩运 B. 龙首渠 工商食官 支钉
C. 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工场 十三行 D. 玉米甘薯 机户出资 庄票
3. 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 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 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 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 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4.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 B. 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C. 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 D. 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5. 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 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 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 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 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6. 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  )
A. 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
C. 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 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7. 如表为摘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元),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进出口总额合计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与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与苏联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与亚非及西方国家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与西方国家 7.08 5.01 7.42 9.69 11.37
A. 对外贸易突破了意识形态界限 B.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同西方大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斐然
8. 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这表明(  )
A. 政党政治在中国实现 B. 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
C. 国民党执政能力提升 D. 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9. 1937年7月到12月,陕甘宁边区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  )
A.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B. 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
C. 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 体现了中共对基层治理重视
10.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的变迁 B. 区域分工的出现 C. 人口政策的调整 D. 高产作物的传入
11. 如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
A. 教权演变 B. 王权演变 C. 贵族权力变化 D. 市民权力变化
12. 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 B. 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C. 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 D. 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
13. 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的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的规定(  )
A. 违背了法律公正 B. 表明统治者对老人的优抚
C. 缓解了社会矛盾 D. 深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
14. 唐玄宗对僧尼进行检括,仅开元二年被勒令还俗的便有一万两千余人,还下令不得再新建佛寺,重修佛寺也须获地方官允许。通过在全国检括逃户、隐户,到开元十二年,朝廷户口增加八十余万。这些做法(  )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 推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 促使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15. 下图为中国古代铜钱铸造量统计图(单位:万贯)图中某一时期铜钱铸造量大减主要是由于()
A. 实物交换逐渐兴起 B. 新型货币流通市场 C. 外国白银大量流入 D. 国家赋役统一征银
16. 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 气候因素导致农业革命 B. 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 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 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
17. 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器,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领土,并和埃及争夺叙利亚。之后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著名的铁器技术上国,一度占领了整个近东地区。这反映了(  )
A. 生产力进步推动文明扩张 B. 文明传播导致了战争频发
C. 铁器生产决定了军事实力 D. 对外征服促进了经济交流
18. 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这一政策(  )
A. 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19. 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他们自主制定规则并开展自我管理,地方管理者必须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并制定了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的村法规约。中世纪西欧乡村共同体组织的成立旨在(  )
A. 宣扬“社会契约论” B. 贯彻济贫互助理念
C. 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D. 创新地方自治模式
20. 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 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B. 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C. 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 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21. 法国大革命前,法兰西王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说自己的方言。为此,法国革命政府及此后的帝国政府都毫不妥协地强推“法语化”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
A.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B. 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
C. 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D.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22. 《晋律》规定: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由此可知,《晋律》(  )
A. 维护纲常伦理 B. 既细密又严苛 C. 凸显人文精神 D. 重刑罚轻感化
23. 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脚踏三锭纺车,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中,除了对手摇和脚踏纺车作了全面总结外,更介绍了另外两种新的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这反映出元代(  )
A.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 分织技术取得进步 C. 家庭手工业的普及 D. 手业技术水平高
24. 据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回忆,1964年年初,戴高乐将军曾表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法国不可能不与之发生关系。戴高乐将军说:“法国应直接倾听中国的声音,与中国对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注重发展中欧关系 B.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C. 得到西方普遍认可 D. 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25. 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  )
A. 分散的手工作坊消失 B. 工厂制度的兴起
C. 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 D. 工人阶级的崛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 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三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 有学者认为,材料一中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7.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王权逐渐受到限制而衰落,而议会的权力却节节上升,终于超过了王权,成为英国政治中掌握最高权力的机构。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材料三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 7年,连选得连任。
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以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下册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议会的权力却节节上升”使英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如今在该政体下,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和权力如何?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节选的法律条文的出处?说明总统受到了谁的制约?这部宪法使该国确立了何种政体?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国家规范权力运行和监督的基本原则。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地区 明朝 清朝
台湾 - 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蒙古 修筑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新疆 - 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与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西南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地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应琚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从内地迁移居民至乌鲁木齐,杨应琚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朝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内地迁移居民至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可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材料与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无关,排除A项;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C项;
材料与民族融合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考生掌握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玉米甘薯属于农业引进的品种;机户出资属于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庄票属于商业,D项正确;
五大名窑宋代已经有,排除A项;
工商食官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
苏湖熟天下足在宋代,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以看出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
“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
“不再重视”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说法与文官制度不相符,排除;
B.根据“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分析可知,文官制度下文官常任,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正确;
C.文官不能监督政府的决策,排除;
D.材料内容无关文官队伍素质的优良,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答案】D
【解析】A.唐朝只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消除民族歧视;
B.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观念,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思想;
C.材料没有体现出突出儒家思想的特点;
D.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明显可以看出唐太宗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意识。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民族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对封君存在一定的义务,而封君对封臣有一定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不能说明二者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封君与封臣之间的等级问题,排除B项;
封君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封臣没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占比例较高的是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往来,但是在这一时期,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呈现上涨的趋势,可见在对外贸易中突破了意识形态界限,A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我国的工业体系独立完整,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与西方国家有贸易往来,不能说明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可以看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上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剥夺了其他党派和人民的权力,B项正确;
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政党政治,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不能体现国民党执政能力提升,排除C项;
国民党的训政实质上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937年7月到12月……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我党在抗日根据地组建民主政权,以便更好的服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
“照搬”表述错误,排除B项;
材料政权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适应抗战的需要,未涉及对基层的治理,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这样土地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就具有居住条件,所以D项正确。
自然环境的变迁虽然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
区域分工早已出现,因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未调整,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人口的迁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人口的迁徙,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其中13世纪之前教会处于绝对优势,如卡诺莎之辱;13世纪后,伴随着西方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相继建立,教权又屈从于王权,如阿维农之囚;进入17世纪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王权受到限制,因此B项正确;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可以看出,美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分权制衡的体制,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的政策不得人心,A错误;
材料信息看不出拜登的做法违背宪法,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特点,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美国联邦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联邦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死罪的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可得出“存留养亲”主要是受到儒学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给犯罪之人留下后代,因此深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D项正确。
材料强调中国古代的法律受儒学的影响,与法律公正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对老人的优抚,排除B项;
“存留养亲”的规定使犯罪之人避免受罚,有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玄宗对僧尼进行检括,勒令其还俗,还通过在全国检括逃户、隐户,使得户口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户口和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
材料与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关系不大,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需要考生掌握隋唐加强户籍管理的措施及影响。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A.实物交换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故排除;
B.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铜钱铸造量减少是在1080年之后,正好处于北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白银开始作为计价标准来计量多种商品的价值,同时,纸币开始兴盛,北宋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
C.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外国白银大
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是在1581年张居正提出一条鞭法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要求学生要牢记不同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本题属于图表类型中的折线图题,此类题型要求学生重点关注题中发生转折的地方,然后再结合时间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6.【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在采取农业种植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
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在当地的出现,但农业革命出现的根源并不是气候因素,排除A项;
房屋变迁是因为农业种植的出现,而非人口增多,排除C项;
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并不能说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农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根据“大规模使用铁器,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领土”“之后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著名的铁器技术上国,一度占领了整个近东地区”可以看出,赫梯人、亚述人因使用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而迅速发展壮大,并进行对外扩张,反映出生产力进步推动文明扩张,A项正确;
材料反映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而不是文明传播的影响,排除B项;
C项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对外征用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产力发展对文明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力发展对文明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产力发展对文明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中马援平定岭南后重新整理当地法律并与汉律相融合,适应了东汉初国家统一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题干与南北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
岭南本身就属于当时东汉的统治区域,排除D顶。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朝廷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题干结合信息并排除无关选项进行解答。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他们自主制定规则并开展自我管理,地方管理者必须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并制定了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的村法规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共同体组织实行自治,照顾贫弱,意在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C项正确;
社会契约论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
B、D项是举措而非目的,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可得出明清统治者重视社会救济,因此派重要官员直接管理,故D正确;
材料看不出淡化,故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不是官员的个人行为,故排除B;
材料强调政府的政策与态度,并没有体现宗教是主体,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社会救济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兰西王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府极力推行“法语化”政策,对民族语言的认同,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法语的推广有利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没有体现法语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故不选A项;
法语的推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故不选C项;
材料体现了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府极力推广法语,没有体现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故不选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可知《晋律》中的规定与伦理关系密切相关,说明《晋律》维护纲常伦理,A项正确;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晋律》的细密严苛,排除B项;
《晋律》体现的是维护伦理关系,而非凸显人文精神和重刑罚轻感化,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题干“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脚踏三锭纺车”、“除了对手摇和脚踏纺车作了全面总结外,更介绍了另外两种新的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可得出这是在描述纺织技术,B项正确;
题干描述的是纺织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手工业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法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以及对中国地位的认可说明当时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D项正确;
当时法国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与中国关系较近,无法证明当时中国注重发展中欧关系,排除A项;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并未显著进步,排除B项;
C项错在“普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工业革命使其生产组织形式发生转变,主要是有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发展,B正确;
ACD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组织显示变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说明:高产作物的大量引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使明清经济发生变动;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小题2】意义: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加强了世界联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3】问题:应从国情出发因势利导;注重生态平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分析;第三问结合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政体:君主立宪制。
地位和权利:国家元首(虚君或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小题2】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小题3】出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制约:参议院。
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
【小题4】建立和健全政治制度;通过分权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依法行使权力。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4)本题考察西方的民主政治,学生要结合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特点: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
【小题2】作用:缓解内地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明清两朝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