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项脊轩志
●画语导入
当家人相聚的欢乐悄然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熟悉的声音,只剩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你孤独的心灵,你流泪了,你的心在滴血。到哪里去找寻往昔的点点滴滴?寂寞凄凉里,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忆及家中诸多往事,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于是他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
●研习梳理
【字词梳理】
1.正音
渗漉( )( ) 修葺( ) 栏楯( ) 冥然兀坐( )
迨( ) 异爨( ) 老妪( ) 婢女( )
先妣( ) 呱呱而泣( ) 阖门( ) 笏板( )
扃牖( )( ) 枇杷( )( ) 逾庖而宴( )( )
2.辨音
长号( ) 亦遂增胜( ) 顶呱呱( )
号角( ) 半身不遂( ) 呱呱而泣( )
3.辨形
万有声 (lài) 可爱(shān) 老 (yù)
浅 (lài) 来迟(shān) 偻(yǔ)
水 (tǎ) 意兴阑 (shān) 心沥血(ǒu)
气(òu)
苗助长(yà) 修 (qì)
仰啸歌(yǎn) 毛 (rónɡ)
【文言整理】
1.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词类活用
(1)垣墙周庭 ( )
(2)客逾庖而宴 ( )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
(4)使不上漏 ( )
(5)前辟四窗 ( )
(6)内外多置小门墙 ( )
(7)亦遂增胜 ( )
(8)庭中通南北为一 ( )
3.一词多义
(1)得
又北向,不能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2)然
室始洞然
冥然兀坐
然余居于此
(3)凡
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
(4)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6)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内外多置小门墙
沛公则置车骑
(7)去
西蜀之去南海
比去,以手阖门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8)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视死如归
(9)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0)而
客逾庖而宴
而母立于兹
呱呱而泣
4.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儿寒乎?欲食乎?
(4)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2.背景展示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是作者写作正文13年之后补写的,因为文中就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13年。但是,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归有光原居昆山(今江苏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35岁中举后,迁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附记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他18岁写正文,35岁左右补写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诗词拾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古代文体常识
“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
“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合作探究
1. 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2. 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3. 三个女人。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
4.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课堂巩固训练
1.名句填空。
(1)借书满架, , ,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 , , 。
(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 , 。 , , 。 , ,凡再变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起袖子,挥手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2009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亲情名人名言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度《摩奴法典》)
家有财产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恒言录》)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蕉窗日记》)
【美文欣赏】
祭妹文
袁 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如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技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泉,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婜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决,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赏析: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一念之贞”的痛恨,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震撼读者的心灵力量。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高氏子提出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离世。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具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