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8 16: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请同学们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6张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时期历史演进的特征。
时空认知:政权更迭频繁,南北长期分裂,局部地区统一,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录
由分到合的统一趋势
由外到内的民族交融
由北到南的区域开发



由分到合的统一趋势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学习聚焦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蜀汉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炎建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司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的。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
“同归于晋”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发生政乱,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西晋的短暂统一
门阀政治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东晋的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士族政治形成的过程
(1)士族:又称世族、门阀,是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是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具体的政治、经济内容的社会制度,是在豪族大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士族制度: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的一个特殊阶层。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庄园经济
③社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崇尚清谈(即不谈国事、不谈民生、空谈玄理),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周灭掉北齐。北周外戚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北魏
北魏


西

北齐
北周




建业与建康
南京在秦代被称为“秣(mo)陵”,,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西晋改“建业”为“建邺(ye)”,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南北分裂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学习聚焦
由北到南的区域开发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经济: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②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梁沈约《宋书》
①②则史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别是由何种原因导致?
江南区域开发,经济发展
北方战乱,经济一度萧条
据史料②和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有何重要历史影响?
①自然条件: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②社会环境:社会相对安定,和北方长期战乱不同。
③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注重经济发展。
④劳动力、技术:北民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工具
影响:
①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向平衡
②促进民族交融。
③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
区域开发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直到唐朝中期经济格局才开始变化。
秦汉
北方经济
南方经济
繁荣
反超
差距缩小
落后
【知识点拓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农 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手工业:
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 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民族交融:
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据教材,说说江南经济发展有何表现?
区域开发
由外到内的民族交融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学习聚焦
游牧社会
农耕文明
游牧狩猎,驯养马匹,逐水草而居。性格剽悍,机动性强;社会结构简单。
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文明、财富、城市。
少数民族内迁
五胡内迁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剥削。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在百余年间先后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影响
政权分立,战争不断:激化了民族矛盾。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少数民族内迁
十六国
A.政权并立时期:
①概况:
②建立者:
③政权制度:
④民族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十六国具体内容。
东晋统治南方时期,北方出现了15个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共16个
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
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缩小
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
B.短暂统一时期:
①概况:
②淝水之战:
③结局: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进攻东晋,战于淝水,前秦败
(原因:前秦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
前秦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少数民族政权建立
1.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魏文官俑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内容:
(1)政治:迁都城至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2)文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结汉亲、定高门
(3)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2、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3、影响:
积极: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如影随形的民族融合,即胡汉互鉴也在不断
加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政治上的归属感)
少数民族汉化改革
[知识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北方胡汉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内迁;南方蛮汉交融:北民南迁)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特点: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 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③方式具有多样性; ④肯定以往成果。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三国(220-280)
(25—220)
(581-618)
(589)
383年前秦东晋
淝水之战
政权更迭频繁;五胡内迁,民族之间从冲突到和平交融
孝文帝改革
衣冠南渡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士族政治,江南开发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黄巾起义
课堂小结
知识检测
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2、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