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5 10: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 1 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宁县二中 历史组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改革的必然性)春秋战国的概念:
东周开始: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
东周的分期:春秋和战国时期(前770----BC476
BC475----前221年)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时代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奴隶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大发展: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繁荣;(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兴修水利;农田施肥;开垦荒地。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必修2: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出现了许多大商人;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阅读材料: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 ?请回答: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 生产关系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2、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新兴地主、自耕农→ 要求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由公田到私田 实质:生产关系的转变(三)上层建筑的变化----改革变法:1、原因:
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2、变革的内容: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
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以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小结:(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3、商业日趋活跃: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改革(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三)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2、途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变法决定上层建筑改革统治者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四) 军事上战争频繁----
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富国强兵合作探究: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何不同?
诸侯争霸属于奴隶主贵族间的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属于新兴地主争夺地盘。阶级不同(五) 思想文化繁荣—思想创新、人才辈出1、背景:2、表现: 3、诸侯国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学说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百家争鸣”【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封邑制:
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宗室、外戚和功臣封邑的制度,盛行于周朝。受封者称封君,在封邑内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分封以宗法制度为根据,封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封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并可世袭。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时代背景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新兴地主要求变法改革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生产力发展决
定生产关系改革决定上层建筑改革
经济
基础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二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自主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运动?请结合课文制作各国变法情况简表,项目包括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和影响。管仲
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李悝
变法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使魏率先强盛吴起
变法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使楚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增强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
强军事
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内容: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
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特点: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春秋各国改革: 战国各国改革: 改革不同的原因:生产力生平不同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宪问》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李悝 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1.地理位置:地处西部。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1、改革的迫切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②秦国的落后:地处西陲,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有利条件
①前代改革的基础;
②君权集中;
③法家学说兴盛;
④尚武精神;
3、改革的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力量大大削弱;
②“士人游说” ;
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4、改革的主观因素:商鞅入秦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商鞅入秦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背景)
新兴地主的推动(阶级基础)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经济基础)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本课
小结客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 第 1 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主观: 第 1 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练习题: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DCC练习题: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
AB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 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本课测评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