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8 21: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初一学年阶段性调研
语文学科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3分)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铺户(pù) 汤匙(chí) 染缸(gāng) 吞噬(shī)
B.栅栏(zhà) 剔除(tì) 藤蔓(wàn) 煞白(shà)
C.处境(chǔ) 褴楼(lán) 搓洗(cuō) 晃动(huàng)
D.惊惶(huāng) 绽开(zhàn) 徘徊(huái) 不禁(jīn)
2.(3分)下列词语中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蒜瓣 骆驼 唾沫 能歌善舞
B.演绎 拖廷 喜讯 热泪盈眶
C.斑点 刨地 吹虚 一视同仁
D.拔弄 瞟见 惘怅 翻箱倒柜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老王这个人做事总是两面三刀,很得上司赏识。
B.他们这一群乌合之众,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C.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用心,即便旁人耳提面命,恐怕也无济于事。
D.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夺目,使人头晕目眩。
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同学学习效率不高,成绩难以提高,根本的原因是由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B.我看见他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拎着一个提包。
C.我们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停下开创新文化。
D.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影响下,经后天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5.(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B.李贺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世称“李昌谷”,著有《昌谷集》。
C.郑燮,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D.《诗经》又称《诗三百》,是儒家经典作品,内容上分为风、雅、颂,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6.(3分)下面情景当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对“五一”出游插队的人,你说:“真没有素质!”
B.看见同学抄作业,你说:“你不会自己写啊?”
C.面对老师的批评,你说:“老师,我错了,我一定认真反省。”
D.面对图书馆内聊天的人,你说:“你们能安静不?你们讲话已经打扰到我了。”
7.(3分)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幸福是______的思念;幸福是______的奉献;幸福是______的傲骨。( )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8.(9分)日积月累:按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增广贤文》)
(3)常恐秋节至,____________。(《长歌行》)
(4)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5)_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6)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韩翃《寒食》)
(7)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马诗》中写出渴望受到皇帝赏识,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并回答9~11题(10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4分)将文中加点词语译成现代汉语。
(1)故: (2)去: (3)沧沧凉凉: (4)汤:
10.(4分)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孰为汝多知乎?
11.(2分)请分别从“孔子”和“两小儿”的角度写出本文给你的启示。
孔子:
两小儿:
(二)《匆匆》并回答12~15题(8分)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④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⑤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2.(2分)下列对选文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子去了又回,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作者这样写,意在与下文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
B.这一连串的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深深的留恋。
C.第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想要有所作为的奋发之情。
13.(2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痕迹”的意思是含义是生活中的亮点,功绩,贡献等,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匆匆逝去而自己无所作为的虚无之感,有颓丧之意。
B.文中把日子比喻成轻烟和薄雾,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流逝的时间就这么白白地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暗示自己没有什么作为。
C.通过描写洗手、吃饭、静默等生活细节,表现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而人们却无所察觉。
D.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14.(2分)“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饱含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2分)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说明文并回答16~18题(8分)
“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嵇立平
①2月20日,冬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隆重举行,美轮美奂的表演吸引了全球人们的眼球。
②在闭幕式上的表演中,有一个环节是“折柳寄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伴随着经典名曲《送别》的悠扬旋律,80名舞蹈演员在光影的衬托下,展现出一条条绿色的柳枝,随后365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手捧发光的柳枝围拢过未,代表了一年365天的思念,表现出“惜别冬奥”的场景,这一幕独特的中国式的浪漫演绎,令人感动泪目。
③我国植柳不晚于周朝,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柳”的象形文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折柳樊圃”之诗句,即指折下柳枝围成篱笆。
④我国人工种植柳树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文献《古微书·礼纬·稽命征》,文中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可见我国人工种植柳树最迟不晚于周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⑤植柳不仅可以防风固沙、护路卫堤、遮阴造景、获取木材,而且易种易活,随处而安,所以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遍布大江南北,也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
⑥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据载,汉昭帝时著名的园林上林苑和汉梁孝王忘忧之馆中,都种植有大柳树。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军营中密植柳树,即历史上著名的“细柳营”。东晋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归隐之后在自家房前亲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魏时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更对历代植柳经验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长期分离时,送行者常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⑧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是一个旅人回想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思念归家时,大雪纷纷满天飞。诗句像一幅画,把他在漂泊苦旅中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唐朝时,京城长安近郊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多到此地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时间长了,“灞桥折柳”便成了送别的习惯。
⑨“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人们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唐代诗人张九龄写有诗歌《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说的是一位女子折下纤纤的杨柳枝,用来寄给远方的郎君,虽然一枝杨柳并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春天和自己的相思之情。
⑩《折柳寄情》的表演,向世人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惜别怀远”之情,让我们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友人“今宵离别后,一起向未来!”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有删改)
16.(3分)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
B.我国人工种植柳树不早于周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C.“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在江岸广栽柳树,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之诗,博得了‘柳痴’的称号。”此事例根据内容理解可以放在第⑥段。
D.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文章,出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7.(2分)下列对第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也说明我国种植柳树的历史悠久,使说明更真实可信。
B.引用,通过引用具体事例,生动形象地说明我国种植柳树的历史悠久,使说明更具体真实。
C.作比较,各个朝代的植树历史作了比较,突出了植树历史悠久,使说明重点一目了然。
18.(3分)“折柳寄情”中寄寓了古人的美好情思与祝福,请结合本文简要概述“折柳”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阅读《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并回答19~23题(14分)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瘦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19.(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致使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C.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20.(3分)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
高中时父亲送我去学校,我对父亲的态度是______;大学时,自以为是的我对父亲的态度是______;很多年后,回想往事我对父亲的态度是______;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21.(3分)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2.(3分)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23.(3分)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三、作文(50分)
24.三种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一个装满书籍的家,一个在外省乡村度过的童年,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
——选自英国诗人奥登《染匠之手》
亲爱的同学,回眸往事,令你充满感激的记忆又是什么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书写出来吧!
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22–2023学年度(下)初一学年五月份阶段性素养展示
语 文 学 科(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C 2.A 3.B 4.D 5.A 6.C 7.C
8.(1)粉骨碎身浑不怕 (2)近山识鸟音 (3)焜黄华叶衰 (4)泣涕零如雨 (5)好雨知时节
(6)轻烟散入五侯家 (7)天街小雨润如酥 (8)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9–11题。(10分)
9.(4分)(1)故:原因(2)去:距离(3)沧沧凉凉:寒凉(4)汤:热水
10(4分)(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正午时离人远。(2)谁说你很聪明呢?(采分点须准确,其他意思对即可)
11.(2分)孔子:宇宙无穷,知识无尽,我们要学会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儿: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朱自清《匆匆》选段,回答12–15题(8分)
12.(2分)C
13.(2分)A
14.(2分)饱含着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1分)和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把握时间的勉励之情(1分)。(只要能写出“不甘”与“上进”两个方向的情感,意思相近即可)
15.(2分)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1分)内容上,突出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1分)
(三)阅读《“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回答16–18题。(8分)
16.(3分)B
17.(2分)A
18.(3分)亲朋好友离别的挽留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惜别怀远”之情)(1分);旅人的怀家思乡之情(1分);思念亲人,怀念故友之情(1分)
(四)阅读《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回答19–23题(14分)
19(2分)C
20(3分)依赖;不屑;自责(意思相近即可)
21.(3分)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父亲的白发”比作“花白的芦苇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老去的心疼以及对父亲短时间老去的惊讶(1分)。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岁月”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岁月的无情并刻画出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老去的心疼以及对父亲短时间老去的惊讶(1分)。
22.(3分)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1分),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挂亲人的品质(1分);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车做铺垫(1分)。
23.(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1分);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1分)。
三.作文(50分)
第一,审题立意。“记忆”保留在脑子里的印象。“令”使,让。“我”指现实中的自己,不是虚拟的自己,也不是未来的自己,更不是他人。“充满”充分具有。“感激”对于对方的好意或帮助产生好感。由提示“一个装满书籍的家,一个在外省乡村度过的童年,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可知,“记忆”可以是人,如袁隆平、钟南山;可以是物,如钢琴、足球、书籍;可以是景,如庐山、壶口瀑布、溱湖湿地等;也可以是某件事,如作文竞赛、运动会、老师帮我补习功课。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第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若从人生、社会等角度来写“感激”,则会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一次沐浴和洗礼。如感激美丽的大自然、和平安定的社会、人生旅途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磨难)等。
因此,从“求新求异”的角度,可立意为“感激生命”“感激自己”“感激那一记耳光”等。选材。尽量选择记叙文,“记忆”可以是一件不止一件让我们感激的人或事。切入点要化大为小,可以是父母的呵护、哺育;老师的指导、教诲;朋友的关心、提醒等。可以写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必须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必须对典型事例作细致生动地描述。对于所选事例,抓住能够表现主题的细节等作生动叙述,包括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不要只是轻描淡写、泛泛而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