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社戏》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学习重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2、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3、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高尔基
二、资料链接
1、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华盖集》等。
2、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3、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4、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三、读文章,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归省( ) 行辈( )惮( ) 絮叨( )怠慢( ) 撺掇( )凫水( ) 潺( )歌吹( ) 蕴藻( )家眷( ) 皎洁( )漂渺( ) 纠葛( )踱 颇 宛转 撮 桕树 楫
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1—3段)(2)________(4—30段)(3)_________(3l一40段)
4、研读第一部分
①.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
②、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__________________(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5、研读第二部分
①.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转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本部分内容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易忽略的精彩处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_____________)——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③、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传神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
@阅读第11自然段
_____: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_____: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_____:"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修辞手法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作用是:
6、阅读14~21段。讨论:
①、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②、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7、朗读22~23段。
①、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②、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作用:
③、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作用:
④、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8、归船偷豆-----思考:①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②、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9、研读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
①、六一公公性格:
②人物和性格连线
阿发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双喜 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桂生 机灵、勤快
③、思考: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
10、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往。
在: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
11、写法研读
①、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请连线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详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
⑺六一公公送豆。
②、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③、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____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____觉和_____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__________的写法,形象地突出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以静衬动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 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漂渺( ) 旺相( ) 惮( ) 撮( )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你喜欢谁。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 (人物)交朋友,因为他 (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 (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 ”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摇 荡 点 撑)开船,在桥石上一( )(碰 击 磕 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4、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5、因为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11、(1)、点;磕。 (2)、A
(3)、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5)、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6)、月夜航船。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力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第16课《社戏》学案
课型:预习
预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预习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设计:
指导诵读,启发学生品味研讨,模仿写作。
预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二、基础知识:
1、了解背景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
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4、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归省:
三、整体感知:
二读课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作者以《社戏》为题目,对此分析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实在,点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时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戏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
D、许多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戏”,以此为题,具有吸引力。
五、延伸拓展: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16课《社戏》学案
一、整体感知
1、从“时间”角度:
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2、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示例:
我最喜欢双喜。
首先,因为他最聪明。比如:当迅哥儿看不成社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想出了好主意,解决了船的问题,并讲出三条理由,解除了大人们的顾虑。
其次,因为他……
3、故事情节: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月下行船去看社戏的见闻感受—⑤赵庄船头看戏—⑥月下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二、品读赏析
1、品味美词:从色彩 气味 声音 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
“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2、 注意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品味人物形象:平桥村的老老少少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无私,厚道善良;平桥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3、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细读体会:
我看到 ,这说明 。
我听到 ,这说明 。
我闻到 ,这说明 。
我感到 ,这说明 。
三、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 “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
3、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
4、豆好吃吗?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4)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为什么不同?
5、写偷豆的作用?
“偷”说明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童心,
“偷”体现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
6、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7、文中的“我”是否是少年时的鲁迅?说明理由。
不是。因为《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进行的艺术加工,所以此文中有幼年鲁迅的影子,但其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
四、总结概括
1、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写出了平桥村的自然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文章结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
看社戏前的波折 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五、创新训练
1、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范例:
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
童年的美,是牵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寻觅月亮,温馨而浪漫。
2、 仿照下面语句的写法,描述你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时的感受。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3、运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语言流畅。皎洁、横笛、乌油油
六、资料链接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社戏: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3、解读小说的一般方法:(1)说情节,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度概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3)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抓文眼,深入式理解,明确文章的主旨意义。
4、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七、基础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家(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chán)
兽脊(jǐ) 蕴藻(yùn 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
2、结合句意,解释下列词语:
第一组句子: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 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三十年前的往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已经很朦胧了。
第二组句子: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②学校要举行夏季运动会,大家都积极踊跃地报名。
3、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比喻)
B.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了,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拟人)
C.晚上看客少,铁头先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反问)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比喻)
4、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更能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使鲁迅觉得在这里能更深切地体验生活。
B.作为客人,“我”可以在这里受到优待,“看社戏”一节把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C.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
D.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地区)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家。本文体裁是_________。文中的“社”原指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社戏”是指_________。
6、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的连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论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辈来,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7、从下列给出的动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入括号中。
看 采 摸 抛 摘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说道,“且慢,让我来”他于是往来的( )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 )了一大捧,( )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ⅹ。
(1)“我的很重的心轻松了,身体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句中的“踊跃”一词用词不当,山是景物,怎会“踊跃”?( )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优美的比喻直接描写“月下归航”船行之快,下句夜渔的老渔父“喝彩”,是侧面描写。( )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句中“感激”一词用得好,因为“我读过书,吃他的豆是抬举他,所以六一公公非常感激”。( )
八、阅读训练
(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舒展的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 下船,双喜 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要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为段中的空白处选择一组正确的动词。( )
A、跳 磕 点 拔 退 B 、跳 拔 点 磕 退
C、跳 点 荡 磕 退 D 、跳 拔 荡 磕 退
2、 对少年们开船动作的刻画,表现了少年们( )(多项选择)
A、驾船技术熟练敏捷 B 、对“我”的关心体贴
C、能干,但不稳重 D 、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3、划线句从刻画人物的方法看,属于 描写。“说不出的大”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的描写,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二)
(A) ①大家跳下船,双喜拔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②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③于是架起两枝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④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⑤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⑥有说笑的,有嚷的,⑦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⑧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⑨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B)不多久,松柏林早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将(A)语段按合理的顺序排列。
2.句①画线部分表现了小伙伴们怎样的特点?
3.(A)段⑧中红色词语用得好在哪儿?
4.(B)中哪一句话是侧面表现小伙伴们技术的?
5.(B)中比喻句表现了什么?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6.(A)中径,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A)文段主要表现了什么?概括(B)段大意。
8.以上两文段都表现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通过细致的_____________描写。
(三)漳州皮影戏
①皮影戏在漳州地区,俗称纸影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当地缺乏皮料,早期有些艺人用纸片加工来代替皮料刻制皮偶,映影的影窗也是用半透明的整张白纸裱挂起来的,所以叫做纸影戏。
②漳州的皮影戏始于何时,传自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未见文献记载。据民间传说:在明朝时,漳州地区就有皮影戏演出活动。这个剧种是由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传入福建的诏安、漳浦等地的。据台湾某刊物报道:明代崇祯三年,有一位平和人带着家族渡海到达台湾,在当地屯垦兼演皮影戏。。从这个报道的线索考查,漳州地区在明代就有皮影戏出现,应是可信的。回顾早期的漳州皮影戏,起始演唱的曾采用“潮调”,对白也常带着潮州方言的口音,由此来看,漳州的皮影戏系从潮汕地区传入,可能是事实。
③皮影戏传入漳州地区后,则盛行于民间。每逢夏季的晚上(尤其是农历七月普度期间),市内的街头和农村的广场,经常有皮影戏的演出。富家做生日、佛事以及新屋落成时,也常请皮影戏班来凑热闹。常演的剧目有:《哪吒闹海》《白蛇传》《西游记》以及民间故事的折子戏,如《白贼七》《谢灵舍》等。漳州皮影戏所刻的人物,脸谱造型夸张,发型、头盔精致,服装花纹细腻,图案近似宋代笔法,但不着色。演出的形式:将影窗竖立于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杆撑住,悬挂帷幕,成为一个匣形的小戏台。艺人或蹲或坐或站,手持皮偶杆子贴近影窗操弄,用油灯的灯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锣鼓音乐来演唱。民国初期,漳州东门岳口有一位著名的皮影老艺人,他擅长演武戏,两手能操纵四个皮偶对打,姿势生动,场面不乱。还能做出翻跳、腾空等动作。影窗两边常挂着一幅对联:“一口独叙千古事, 。”当时皮影戏艺人的酬劳,在地方戏曲中算是最低的。艺人曾自编一首民歌来形容其生活困苦:“演纸影,最艰苦,演一夜,二三元。有演戏,三餐勉强度;戏无演,路边拾破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④辛亥革命以后,漳州的皮影戏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衰落了。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南北军阀数次混战,社会不安宁,影响业务,艺人多半改业谋生;二是,旧社会轻视戏班艺人,认为是下九流,大家不愿意学演皮影戏;三是,老艺人一死亡,后继无人,造成失传。民国初期,漳州地区还存在三四个半职业的皮影戏班,到了1930年左右,这个古老的剧种就已经消亡了。
⑤抗日战争期间,皮影戏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漳州重现异彩。漳州“芗潮剧社”以龙溪抗敌后援会的名义,成立了一支七八人的“抗日皮影戏宣传队”。编演抗战题材的剧本:如《抗日英雄小白龙》《金门失陷记》等剧目,巡回演出于漳州、华安、南靖等地。可惜这支轰动一时的皮影戏宣传队,寿命不长,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被当地的国民党政府解散。从此,漳州广大的人民群众就看不到他们喜爱的皮影戏了。
1.说明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本文采用的是 顺序。
2.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在文中找出与画面内容相对应的句子,并用“ ”划出。
3.请根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漳州的皮影戏系从潮汕地区传人的,可能是事实。
4.联系上下文,文中第③段空白处应填的句子是 ( )
A.十指合弹众生心 B.两脚遍迹桑梓路
C.双手对舞百万兵 D.冷眼悉透世间情
5.漳州民间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包括地方戏曲、民俗仪式及一些民间工艺(如剪纸)等,请写出你知道的一种,并作简要介绍。
6.同皮影戏一样,许多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民间艺术形式正不断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对这些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你认为应大力弘扬,还是让其自然消亡 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看京剧
①1995年9月7日,前门饭店梨园剧场。
②晚7时15分,能容纳上千名观众的演出大厅已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游客,正翘首以待,等待着观赏今晚的剧目。
③7时30分,开场的锣鼓骤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响起,观众席上的灯光暗了下去。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三岔口》、《秋江》、《水漫金山》等一出出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记者身处观众席中,偷眼向四周看去,只见不远处,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男友的手。而当《秋江》的男女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时,记者身边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___________,用脚打起了拍子。
④《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大战法海,那英武俊美的亮相,令人___________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都博得了满场喝彩声。特别是白娘子力战群敌时的踢枪绝技,更是惊得“老外”们___________,情绪高涨。
⑤掌声,春雷般的掌声,在剧场内一次次滚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观众席里,接连不断亮起闪光灯的白光。一位中年男子___________地跑到台口,不住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一些观众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开始运转……
1.依次填入上文句中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轻歌曼舞 眼花缭乱 目瞪口呆 情不自禁
B.燕语莺声 应接不暇 目瞪口呆 不由自主
C.歌舞升平 目不暇接 瞠目结舌 情不自禁
D.轻歌曼舞 应接不暇 瞠目结舌 不由自主
2.指出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过来: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3.从文中用横线标出表现剧场内观众很多的句子。
4.按照原文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乐曲声( ) 武打( ) 舞蹈( ) 唱腔( ) 亮相( )
5.“掌声,春雷般的掌声”一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怎样描写观众观看京剧表演时的表现?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九、综合性学习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文艺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被称为“国粹”的什么戏种?说说为什么它被称为“国粹”?
(2) 你知道什么戏种(第一题的答案除外,不少于3种),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在你来看过的戏剧中,你最喜欢哪出戏或哪个人物?为什么?第16课《社戏》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加深理解。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学习重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2、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3、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高尔基
二、资料链接
1、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华盖集》等。
2、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3、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4、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三、读文章,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归省( ) 行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惮( ) 絮叨( )怠慢( ) 撺掇( )凫水( ) 潺( )歌吹( ) 蕴藻( )家眷( ) 皎洁( )漂渺( ) 纠葛( )踱 颇 宛转 撮 桕树 楫
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1—3段)(2)________(4—30段)(3)_________(3l一40段)
4、研读第一部分
①.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
②、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5、研读第二部分
①.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层(_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转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本部分内容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易忽略的精彩处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_____________)——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③、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传神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
@阅读第11自然段
_____: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_____: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_____:"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修辞手法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作用是:
6、阅读14~21段。讨论:
①、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②、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7、朗读22~23段。
①、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②、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作用:
③、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作用:
④、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8、归船偷豆-----思考:①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②、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9、研读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
①、六一公公性格:
②人物和性格连线
阿发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双喜 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桂生 机灵、勤快
③、思考: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
10、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事件,抒发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往。
在:景美、生活美、情意美、人美
11、写法研读
①、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请连线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详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
⑺六一公公送豆。
②、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③、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____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____觉和_____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__________的写法,形象地突出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以静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