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2.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说明风的形成原理和风向规律
秋季和冬季,为什么露水和霜冻
常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秋冬季节,为什么能经常看见农
民露天焚烧秸秆?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通过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50%
7%
43%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吸收:
臭氧、氧原子(紫外线)
水汽、CO2(红外线)
反射:
云(无选择性),云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
空气分子、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大尘埃(无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太阳暖大地
空气分子 尘埃
散射
反射
臭氧O3
地面反射
O
正午太阳高度大,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至天空
早晚阳光斜射,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射到地面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大气散射作用改变了阳光的方向
案例分析 散射
散射
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蔚蓝色?
朝霞晚霞呈红色?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
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被地面吸收和反射。
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0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水汽和CO2吸收,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
大部分大气辐射向下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递
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
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保温作用。
天空有云,大气逆辐射
更强。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有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
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
射途径。
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
夜温差的影响。
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
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活动
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
剧烈得多的原因。
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活动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使地球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有利于地球生命的生存与发展。
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大。地球有大气存在,减少了昼夜温差。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太阳辐射量分析
案例
晴天昼夜温差大
晴天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差,使得地表增温较快。
晚上对地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表热量丧失明显,从而使得晴天温差大。
昼夜温差分析
案例
人类排放CO、CO等温室气体增多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案例
晚秋和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霜冻与预防冻害
案例
晴夜,天空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表气温低
秋冬,农民露天焚烧秸秆
浓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地表温度,预防低温冻害
温室大棚
白天太阳辐射能穿透塑料薄膜、玻璃等大棚材料到达地面
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大棚,减少地表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使得室内环境温度不至于过低。
农业生产
案例
果园铺沙、鹅卵石
沙石比热容小,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提高地温,晚上热量丧失快,使得温差扩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同时,减少表土侵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
农业生产
案例
农业覆膜
白色地膜:保温保湿保土
黑色地膜:夏季抑制土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
反光地膜:增加光照,利于果实着色
农业生产
案例
课堂检测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④—①C.①—④—② D.②—③—④
2.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多
C.地面吸收③辐射多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读右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C
A
3.图中表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4.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华北地区果农常将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土地上(如图),覆盖厚度约15~20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园土,然后继续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地表植被②减少水分蒸发③提高土壤肥力④调节土壤温度⑤防止果树烂根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6.与塑料地膜机械覆盖技术相比,果园覆草的优势
是( ) A.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B.易于调整覆盖的范围 C.可增加作物种植品种
D.投入劳动力数量较少
B
A
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山东省德州市出现降温、降水天气。农业专家表示,这次降水对冬小麦生长较为有利,但对部分旺长的麦田来说,要注意防止冻害发生。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7.德州出现冻害的原因是(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8.为了减少冻害带来的危害,德州的农民
采用了熏烟的方法,其原理是( )
A.增强① B.增强②
C.增强③ D.增强④
9.浓雾出现时(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C
C
D
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11.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
①增加经济效益②增加土壤肥力③减少土壤污染④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