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09 10:1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校 年级 高一年级
课题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 1 第 2 章第 4 节的内容。糖类和脂质都是构成细胞的六大类化合物之一,概述糖、脂的种类和功能是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必修 1 第 2 章的重点,而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也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初中所学的相关内容做好巩固。又为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细胞膜的结构、血糖调节等相关内容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尽管在之前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糖类和脂质有了了解,但并不深入。此时学生思维具备逻辑性,并对新鲜事物存在兴趣,乐于探究,但此时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不完善。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糖类及脂质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确定
(1) 通过观察各种糖分子的结构简式和阅读相关资料,运用观察、对比、分析、迁移、归纳等方法概括出糖类和脂质的各种类型,在探讨、交流中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 2) 通过观看微视频、分析糖和脂的相关结构图,体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明确糖类和脂质的功能,在探讨生命现象和规律中培养生命观念。 ( 3) 运用糖的性质设计并实施实验,能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 4) 通过小组活动分析真实情境,关注并参与社会热点中生物学议题的讨论,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社会责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1. 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 概述脂质的种类及作用。 学习难点:举例说出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教师的一份午餐图片,在本节课中这份午餐中的糖类物质和脂质多次出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根明线,串起了糖和脂的分类和功能。 学生分析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所含有的糖类物质,由此引出糖的分类。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的午餐图片来源于真实的照片而非网络图片,学生在看并说出各种菜的轻松愉快氛围中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糖和脂质”在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学生头脑中已有前概念,教师通过引入环节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与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否一致,为后续课堂活动中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做好准备。
任务一:学习结构图,类比迁移知识 课件呈现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两个葡萄糖脱水缩合成麦芽糖的过程,以及麦芽糖水解成两个葡萄糖的过程,由学生回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这个旧知,类比迁移到新知单糖的脱水缩合,接着通过反应式的阅读学生自主构建出水解这个概念。 小组学生提供印有糖结构的卡片,通过观察结构,小组活动将它们进行分类,并且说出分类的依据。 概念的自主构建,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糖类是细胞中的组成分子之一, 这是本模块的重要概念,糖有多种类型是次位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单糖、二糖、多糖的概念往往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概念,而设计情境由学生自己 去构建概念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以结构图直观呈现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并且利用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背景来类比,既复习旧知,又能训练学生迁移应用。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迁移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利于培养学生基于实证的科学思 维,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任务二:应用还原性,设计实施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复习物质鉴定实验中根据还原性对糖的分类,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根据学生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抛出实验任务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初中化学所学的含铜黑色物质,推理到氢氧化铜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铜。 每个小组 8 名 学生,分配有 3 瓶待测溶液,其中第 1、2 组需区别出甲组核糖、蔗糖、淀粉 3 种溶液; 第 3、4 组需区别出乙组乳糖、糖原、淀粉 3 种溶液; 第 5、6 组需区别出丙组麦芽糖、纤维素、淀粉 3 种溶液。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后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根据本组的任务单,观察实验 材料,设计讨论方案。有小组基于糖的还原性提出先采用斐林试剂检验,在听到其他组汇报可以先用碘液快速鉴别出淀粉溶液后,感叹他们的方案更加简便。 有小组利用纤维素不溶于水的特点,观察待检测溶液的状态,进行快速区别,很好地利用了各种糖的特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小组水浴后试管内出现 了黑色沉淀现象。 新课标中提出“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在实施糖的还原性实验中,教师没有用传统的生物材料进行还原性的检测,而是分组安排了一种还原性糖、一种非还原性糖以及一种淀粉溶液,希望学生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尽可能简便的方案以区别出它们。这个探究活动有一定挑战,学生需要熟悉各种糖的性质,这也是对糖分类的一个反馈,实现了评价在课堂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要求的侧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和讨论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和训练。
任务三:观看微视频,渗透生命观念 微视频的内容为: 称取等质量的冰糖和猪油 ( 冰糖中蔗糖和猪油中脂肪含量均在 99%以上)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烧杯中等体积清水的初始温度,将冰糖和猪油同时用酒精灯加热至燃烧,分别移至两烧杯底部等距离加热清水,待两者燃烧完毕分别测量烧杯中清水的最终温度。在无关变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脂肪使清水的升温程度明显高于蔗糖。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脂肪储存更多能量的原因 与什么有关 学生观看课前教师带领学生拍摄的冰糖与猪油燃烧实验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观看,学生直观感受到脂肪储存的能量更多。 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自主构建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利于形成生命观念,如本节涉及到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通过燃烧对比的微视频以及葡萄糖和某种脂肪的分子式、结构式的对比图,让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结合相关结构图探究出脂肪放 能更多的原因,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任务四:迁移应用 教师提供下列新闻报道: “中国人肥胖率 12% 左右,青少年增长速度较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倡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即“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三减”是指减盐、减油、减糖,“三健”是指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各学习小组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为什么要减油、减糖 我们如何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入 列出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清单,据此设计自己的“健康宣言”。 本节课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糖和脂质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各种零食饮品中糖和脂肪也普遍存在。现如今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体育锻炼缺乏,加之较多饮用奶茶、饮料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发的肥胖率日益上升。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后,进行这个话题的小组讨论,可以应用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才能有不断求索的动力。
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通过对课标要求的分解,将核心素养所涵盖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四个方面渗透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置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对比迁移中学生自主构建概念,进而逐渐形成生命观念; 巧妙设计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同时又实现了课堂的即时性评价; 小组讨论社会热点,设计“健康宣言”并交流汇报等教学环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并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