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6.1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09 10:3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校 年级 高一年级
课题 6.1细胞增殖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开篇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及意义、细胞癌变、无丝分裂等内容。课程容量较大,故在分析各知识点间联系、保证课程完整性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分课时教学,选取“细胞增殖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作为第1课时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对染色质、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想要理解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微观、动态的过程仍然很困难。为有效突破重难点,以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问题为主线,通过自主探究、材料分析、类比推理、模型建构、学生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获得真知,主动构建染色体行为变化物理模型、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对于“细胞的增殖”的教学如果仅限于浅层记忆和背诵,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真正理解。深度学习理论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基于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主动探究、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迁移运用到新情培中,再次对知识进行整合。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的内容,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如细胞质、细胞核较为熟悉,因此在讲授有丝分裂过程中只要说明过程经过,学生能较快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学生识图作图能力不太强,这节课中有许多图示、动画的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识图作图能力。
学习目标确定
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生命现象,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记录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活动,自学有丝分裂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构建模型,讲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表格,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理解分裂间期的存在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形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染色体特殊的行为变化是为了完成遗传物质先复制后均分这一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成生命观念。 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理解细胞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一致性,领悟生命的可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学习难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创设,引入概念 本节课以“细胞的生命历程”视频为大情境,引导学生认同细胞也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同时,以象与鼠器官、组织的大小对比作为小情境,提出思考问题:(1)象、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细胞大小是否有差异?(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教师提供单细胞、多细胞生物细胞增殖事实性材料作为材料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增殖的意义。 课前生物探究小组自学“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将洋葱、大蒜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课中让学生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情境,思考、比较根尖分生区细胞与鳞片叶细胞的区别。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已有前概念依然无法解释某现象的原因,而主动、批判地学习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大情境感受生命的伟大,激发学习本章的兴趣;再通过小情境思考问题,进一步探究“细胞增殖”的概念及重要性;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和与前概念的冲突,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尝试对现象进行解释。
任务一: 设疑激趣,引发思维冲突 教师播放细胞增殖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细胞增殖是否为简单地一分为二?如何保证遗传物质在分裂时不会减少?(2)亲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如何传递给子代细胞?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主线问题,层层设疑,启发学生深度思考,逐渐厘清细胞增殖包含的两个重要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后续探究活动也将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展开。
任务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活动1 利用教具,突破“染色体、DNA、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关系”这一难点。借助染色体模型(双面胶与扭扭棒),模拟分裂间期前后染色质(体)发生的变化。此时教师还需补充新知识:(1)染色质(体)数目的判断标准是着丝粒的数目;(2)分裂间期复制的实质是DNA复制,染色质(体)数目并无变化;(3)DNA复制后一个着丝粒上连着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4)染色质缩短变粗螺旋化后形成染色体。 活动2 构建模型,突破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内发生的变化”。教师展示课前生物探究小组拍摄的洋葱、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图,引导学生分析视野中的细胞处于哪个时期?并说出对应封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 活动3“你画我猜”。 活动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学案任务:填写不同染色质(体)形态下,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活动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利用扭扭棒、双面胶、“高等植物细胞”卡纸,选择某一时期进行模拟,通过畅言智慧课堂系统上传作品,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挑选两个小组进行描述展示,小组互评。 活动3:随机挑选两名学生参加,一名学生面对黑板,对屏幕中出现的不同时期的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描述,另一名学生背对黑板,根据描述进行快速绘图、判断。 合理利用教具,构建染色质(体)模型,直观展示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质(体)的不同形态,及染色质(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对比观察洋葱(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临时装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再请小组代表展示描述各时期特点,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利用所学尝试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经验扩展、提升,将已经内化的知识外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深度学习的最终追求。
任务三:迁移应用 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染色体行为的变 化再次思考问题亲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细胞的结合各时期染色质体DNA含量的变化拨开染色体行为变化之表象发现染色质体行为背后 的原因得出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平分给两个子细胞使得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学生回忆细胞增殖过程,各组代表描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理解知识披沙拣金发现知识的本质特点并最终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可无)
教学反思与改进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表现出来 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的 简单堆砌和记忆无法满足学生处理相对复杂情境问题的需要。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可通过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多元评价等多种方式自主构建细胞增殖相关概念深刻理解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