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与佛、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主干。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孔孟之学为其学说基点秦始皇为巩固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打击儒家,甚至走到“焚书坑儒”的极端汉武帝时,经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意识,一举获得“独尊”地位,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被制度化了。魏晋时,在玄学、佛教思想的冲击下,儒学一度衰弱,玄学的发展,标志儒道进一步合流。中唐时,以韩愈为代表的文学家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儒学开始复兴。宋代,儒学吸取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发展到理学阶段,明代掀起高潮。这是封建社会后期孕育发展起来的“新儒家”。什么是理学?为什么会兴起?它与孔孟之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第4课
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知道“三教合一”的基本史实
(2)知道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及其思想主张
★(3)知道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及其思想主张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背景为什么会兴起理学?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道教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教图
(清) 丁云鹏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背景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探讨: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
思想上: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二、宋明理学1、什么是理学?宋明时期的儒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① 代表人物: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程颢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②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区别?探究②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存天理,灭人欲”(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发明本心”以求理陆九渊心学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阳明心学” ◆ “致良知”◆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②主要思想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①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③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探究 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1“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① “理”是世界的本原② “格物致知”①“心即理”、“致良知”②“发明本心”、自我主动③ “存天理灭人欲”2完成学案部分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 A1-A5
B1-B5
C1-C5CCBBA ACCCA DACAD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 佛偈(佛教唱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①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②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