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第2课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思之窗这个漫画故事,反映了哪一时期什么社会问题?
你认为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解决?
是谁解决了这一历史社会问题?他为什么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阅读教材第一小节,概括内容并思考原因? 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秦国统一的背景或原因●周天子需要靠什么条件才能统治诸侯?
●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现象是什么? 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奠定了统一的基础。随着变法的推行,新的制度确立起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诸侯争霸战争,大国吞并小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秦国统一的背景或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战乱频仍,人民渴望安宁,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2、各国竞争,纷纷变法图强,秦国的有效变法(___变法)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实力(历经100多年)
3、韩非子法家学说影响到秦王嬴政的大政方针
4、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如远交近攻战略等)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材料: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这段材料的中心是:春秋初期,周王室国力已经衰微。法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
①商鞅:约前390--前338年,秦孝公时期
②韩非:约前280--前233年,秦王嬴政时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国贵族,口吃。①商鞅变法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实力(历经100多年)
②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影响到秦国的大政方针秦始皇个人的雄才伟略: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秦国(前230年)韩国(前228年)赵国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合作探究
假设你是嬴政 ,统一中国后你会吸取什么历史教训、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和巩固你的大帝国的统治?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①制定选官制度;
②修建长城、驰道、直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④整顿各地风俗;
⑤颁布严苛的秦律。点点点点点点点点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赢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而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秦始皇至尊的地位。①建立皇帝制度:
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1:皇权至上
表现2:皇位世袭 秦始皇龙袍的颜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请思考: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
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
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因为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
在场者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事无大小皇帝独裁,也反映了秦政严苛、残暴。③建立地方机构:置郡县不同: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及利弊,分析郡县制的性质和作用。三公九卿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选拔资格
①家中有一定财产;
②会书写懂法律;
③年龄限制(17岁以上)。考察制度
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
②官员自报政绩。①制定选官制度:②修建长城、驰道、直道:③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秦始皇在文化方面还采取了“端正风俗”的措施。具体些说,就是倡导“礼义”,反对“淫逸”,提倡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就很注意整顿风俗。统一后,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公元前219年,他来到号称“礼义之邦”的齐国故地,看到这里风俗典雅,便在《泰山刻石》中予以表彰。公元前210年,他来到越国故地,看到这里淫逸之风较盛,便在《会稽刻石》中予以批评。为了提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他甚至把端正风俗与灭六国相提并论。通过“端正风俗”的活动,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得到了调整,出现了“行同伦”的结果。④整顿各地风俗:《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塞道、囹圄成市对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起了保障作用,
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赭(zhe)衣塞路(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囹圄(linɡ yu)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⑤颁布严苛的秦律: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明朝思想家李贽:“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功绩:①结束长期的战乱纷争统一中国②建立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2000多年③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过错:①修皇陵建阿房宫滥用民力②焚书坑儒钳制文化③法律严苛导致农民起义
结论:功大于过选择题练习1、春秋时期,周王向诸侯“求赙”“求车”等现象说明了:
A、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得到加强
C、诸侯开始自行分封诸侯
D、诸侯展开争霸斗争2、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质上是:
A.为了满足贵族掠夺土地和人口财富的私欲
B.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D.是周王室地位衰微的表现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
纪功刻石说
的是:4、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
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
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
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7、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民必多,民亦如之。
8、古人对秦亡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叛离。
C、所以歼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有刑太极故也。
9、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周武王PK秦始皇10、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介因为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极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课后合作探究(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参考:
①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
②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尤其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危害尤甚——表现在:钳制思想文化、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