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第四章 地 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线路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人字形”设计是怎样降低线路坡路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地貌观察的顺序
地貌观察的内容
地貌的观察
地貌观察的顺序
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地貌观察的顺序
面
点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地貌观察的顺序
遥感影像
地形图
辅助观察手段
地貌观察的顺序
观察地点 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观察顺序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面到点
一般步骤 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
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山岭、河谷等)
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
辅助工具 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地貌观察的内容
形态要素
起伏状况
破碎程度
甲
乙
海平面
绝对高度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可通过计算获得。
形态要素:高度
山
H
H
H
等高面
等高距
等高线
特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等高线
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高原 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 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山顶
常见等高线地形
盆地、洼地
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
山
脊
山
脊
山
谷
鞍部
陡崖
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
1.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思 考
6.4米
接近95.4米
地表的各种形态
坡
近似水平的面
坡度
坡向
形态要素:坡度
垂
直
距
离
水平距离
坡度角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比值来表示
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降低坡度,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所以一般呈现“之”字形。
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知识揭秘
受机车牵引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耕作的影响
坡地耕作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形态要素:坡向
坡向
阳坡和阴坡
迎风坡和背风坡
温度
降水
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和阴坡
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比阴坡轻;
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部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③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故雪线阳坡比阴坡高。
4.2地貌的观察(共39张PPT)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是指迎着风的来向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降水的影响:
山脉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背风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少,成为雨影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对气温的影响:
山脉迎风坡因气流被迫抬升而降温,故同一高度,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背风坡这种炎热干燥的风叫焚风。
③对雪线的影响: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2地貌的观察(共39张PPT)
4.2地貌的观察(共39张PPT)
高度和坡度
形态要素:
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
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地貌的观察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地貌的观察还要注意,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地貌观察的其他要求
1、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励志名言: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2、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的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5、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岩石的颜色、花纹、手感、气味、轻重等特征进行观察,并向其他同学介绍。
6、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学生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7、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组同学的岩石合在一起,用你们组认为最合理的方法给它们分分类,并在记录表中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