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双基梳理
一、新儒学思想提出的背景
1.汉初从道家“无为”到“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 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
二、新儒学思想
1.形成
(1)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2)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主张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充满唯心色彩,形成文化专制。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3)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4)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特点: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增加了神学色彩和纲常伦理,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新儒学成为正统
1.原因
(1)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选发挥,其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统治者的需要并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
2.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
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方面
①兴办太学,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开始为儒家所垄断。
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 精讲例题
【例1】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例2】[例9](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例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例4】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但西汉以前主要是法家受重视,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才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法等家的思想 B.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提倡实行“仁政”,受到人民的欢迎 D.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思想
【例5】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前179-前104年)
⑴ 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⑵ 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⑶ 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C.随堂巩固
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2.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和发挥,成为新儒学。据此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3.高二历史课上,老师让学生用一句最准确的话评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深远的影响,下列你认为最贴切评述的是 ( )
A.甲:思想上的大一统带来了中国历史政治上长久的统一
B.乙: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丙:重视儒学家参入政治,儒学之士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D.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 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D:课后提高
选择题
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划时代”是指(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2.“无为而治”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建立前
B.从西汉建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前
D.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4.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学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学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法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这番话的根本目的是( )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6. 右图为成都出土的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画像图,图中的学生所学习所用的儒家经典教科书不可能有 ( )
A.《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繁露》
7.最早为君主专制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的是
A.韩非子 B.李斯 C.秦始皇 D.董仲舒
8.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太学创建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9.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0.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开创大一统的局面 B 重视改革政治制度C 发展官方教育 D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1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的标志是( )
A.兴办太学 B.规定“五经”作为教科书
C.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D.实行选拔贤良政策。
12. 最早指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将儒家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的“外儒内法”政治管理特点。这是
A .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荀子
13.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14.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15.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B.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儒学地位 D.统一思想文化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3)材料三中荀子是如何说明君民关系的?
(4)在君主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有何影响?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精讲例题
【例1】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是在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等思想,兼采阴阳五行诸子百家之说,建立起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适应了地主阶级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为后世所效仿。
【例2】答案:C
解析: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3】答案: A
解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思想上统一达到巩固政治上统一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 、C也是仅是次要的意义,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不利于学术活跃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故排除B、C、D。
【例4】答案: B
解析: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因此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
【例5】解析:第(1)、(2)问解答都需要依据图像以及标注的生卒年代,可以判断出历史人物是谁,进而回忆各自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指出其对儒家文化发展的影响。第(3)问注意判断好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朝代,指出与秦始皇对儒家态度的不同,理解不同态度下相同的本质。
答案:⑴孔子。核心:“仁”。
⑵董仲舒。主要思想: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发挥了仁政思想。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⑶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
点评:本题通过两幅历史人物的画像考查两位儒学思想家的主张及所处时代儒学地位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儒学的发展历程。
C.随堂巩固
1.D2.A3.D4.答案:(1)①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②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太一统”。(3)评价: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D.课后提高
1.B2.C3.C4.C 5.D6.D7.D8.A 9.D 10.D11.B12.A 13.A 14.C 15.B 16.答案:(1)仁爱和取信于民 。 实行德政(为政以德)。
(2)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3)君舟民水。
(4)君权神授、天子受制于天。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也一定程度上提醒封建统治注意推行“仁政”,以达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