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阅读学习提示
文章线索:
1. 对生命的思考
2. 对母亲的怀念
地坛
为何标题定为“我与地坛”?
一、走近地坛
在我完成对于生命的思考的过程中,我与地坛有怎样的故事?
1、相遇
阅读文章前四段,说说我与地坛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相遇的。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遭受苦难 心灰意冷
历尽沧桑 古老荒芜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为我准备了什么?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雄伟壮丽之物变得残毁
植物焕发生机与活力
夕阳沉静而柔和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为我准备了什么?
雄伟壮丽之物变得残毁
植物焕发
生机与活力
夕阳
沉静而柔和
时间平等地对万物无情
生命的旺盛强韧
充满抚慰的力量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拟人化的表达,
赋予地坛人格,
写出冥冥之中的缘分,以及地坛对我的有情。
自从那个下午作者无意中走进了地坛,就在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这里,那在地坛待着的日子里我有有哪些见闻呢?这些见闻是如何影响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阅读第5-7段,梳理我与地坛相处的阶段,把握不同阶段我眼中地坛景物的特点,并由此分析我的情感状态和对生命的思考,完成表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景物描写 特点 启示
第三段
第五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生与死都不是个体自主选择的,所以不必执着,死之必然反证了生之必然,由于死的存在,所以一切痛苦都将是会解脱的,生命给人以痛苦,但它也给痛苦以结束,也就给了人去面对它的勇气,所以不必提早死亡去逃避它。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 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些任谁也无法改变的东西,印证了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所在,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力量源泉
景物描写 特点 启示
第三段
第五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充满生命的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第七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
地坛
我
生命
不幸生活的避难所
感悟生命意义的重生之地
在我和地坛的故事当中,还有一个曾经被我有意忽略的身影——母亲,母亲和地坛之间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阅读文章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母亲和地坛的哪几件事?
母亲
目送
寻找
我
地坛:见证者
这两次回忆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相关文段圈点勾画关键词,分析母亲的形象,和我对母亲的情感。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母爱:
博大深沉
理解包容而矛盾
理解维护我的尊严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反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
形成对比,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沉重无助和默默承受的复杂心情
歉意、悔恨,反衬母亲的伟大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细节描写刻画母亲出神发呆的情态
表现对儿子的关心和担忧,及想让儿子外出散心又担心出事的矛盾心理状态
用第三人称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表现对过去自己的一种否定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的寻找孤独而又执着,艰难焦灼郑重
细腻的呵护我的自尊
母亲对我的爱:温柔体贴,隐忍有度
母亲
目送
寻找
我
深沉无私,体贴坚韧
地坛:见证者
母亲与地坛之间的故事,我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并理解吗?
母亲
目送
寻找
我
深沉无私,体贴坚韧
地坛:见证者
后来的我为什么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封闭自我,任性残忍
(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有情与美好。
(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起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得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深重伤害。
(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给予我怎样的关爱理解和力量,而我已经永远失去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
我对母亲的“知道”
当母亲去世后,我又一次次“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地坛依旧生机勃勃生动美好,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
少了母亲的惦念关心,这一切再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我重新找回了自我的人生的价值,却永远失去了母爱,和弥补慰藉母亲的机会。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地坛与母亲有哪些相通之处?
地坛: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母亲:宽容、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我的新生的力量不仅是地坛给予的,也是母亲的理解、支持、坚忍、期盼所赋予的。地坛不仅让我感知并理解了生命,也让我感知并理解了母亲的爱。它不仅是我的生命的慰藉所,也是母爱的纪念园,饱含着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愧悔。
地坛与母亲有哪些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