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学习任务一 走进作者 明确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
学习任务二 划分层次 梳理文本
1~7段:为什么要拿来?
8~9段:怎么拿来?
10段:总结全文
闭关、送去、送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使用、存放、毁灭
思 路 梳 理
第一部分(第1—7段)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8-9段)运用三组比喻,批判三种错误态度,阐明
“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并指出正确的做法。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2.研读第一段,分析鲁迅提到的“闭关主义”。
闭关主义
实质
做法
结果
态度
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坚决反对
学习任务三 深入文本 辨析结构
3.研读第1~3段,分析鲁迅提到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实质
做法
结果
态度
国民政府崇洋媚外
无物可送,讨一点奖赏
坚决反对
可以算是显得一点进步了
一批
几张
一个
古董
新画
梅兰芳
先送
捧着
不远还要
尼采:自诩太阳,最终发疯
中国:丰富大度,磕头讨喜
类比论证
作者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讽刺盲目自大的人,告诫不能一味“送去”,要考虑子孙后代。
4.研读第4~7段,分析鲁迅提到的“送来主义”。
送来主义
实质
做法
结果
态度
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
清醒青年对其发生了恐怖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帝国主义送来的往往不是好东西,是经济、文化上的侵略,而送来的形式是“抛给”,深刻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被迫低姿态接受“抛给”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5.阅读第8~9段,分析“拿来主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
内容
大宅子
文化遗产
做法
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
烟枪烟灯部分进博物馆
姨太太请走散
取其精华
趋利避害
警示后人
去除糟粕
不当态度
孱头
昏蛋
废物
害怕逃避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比喻论证
6.阅读第10段,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拿来主义” ?
拿来主义
沉着
品质
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冷静分析
敢于取舍
懂得思辨
为国为民
做法
使用
存放
毁灭
精华部分
有益部分
糟粕部分
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主人成为新主人,房子成为新房子。(新文化运动的标杆)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章结构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反对党八股》
比喻论证: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事物论述复杂、抽象的道理
学习任务四 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
为本文结尾部分补写一段文字。
要求:
①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来挑选、占有。
②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适合出现在大宅里的事物。
③比喻合理:通过适当的描述,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示例: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挑选,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遣散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遣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人的人留下她们。对继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妥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才好。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