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9 07: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原卷+答案)
知识点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
(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
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________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
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
(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__。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
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________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2 文学艺术——反映了时代风貌
1.文学辉煌灿烂,异彩纷呈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
②东晋陶渊明的________、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________”和“诗圣”。
2.书法、绘画、雕塑、石窟等大放光彩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书法 ①隶书、草书、行书和________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________” ①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②颜真卿的颜体和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顾恺之提出“____________”,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①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②唐朝的________被尊为“画圣”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______
知识点3 科技——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数学 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地图学家________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__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____________长度
医学 ①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4 中外文化交流——异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
1.以佛教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中国同天竺之间的交流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________。
②东晋的____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________,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中国同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
①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________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②唐朝高僧________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________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________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1.【图解历史】 三国至隋唐三教发展示意图
2.【生活情境】 南北朝时期寺院的发展
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思考:“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试答:                                    
3.【社会情境】 唐代儒学的地位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家与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样?
试答:                                    
4.【学术情境】 唐诗的史料价值
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研究历史的新方法。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
试答:                                    
5.【图示解史】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6.【生活情境】 敦煌莫高窟壁画
思考:胡旋舞体现出隋唐乐舞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这体现出唐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什么特点?
试答:                                    
7.【情境思考】 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思考:这个记载说明了什么?
试答:                                    
8.【名师指津】 教材P48“学思之窗”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思考: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试答:                                    
9.【学术情境】 唐代的外来文明
美国学者谢弗的《唐代的外来文明》记述: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思考:谢弗的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                                    
10.【学术情境】 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的钱币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上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思考:这一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明什么现象?
试答:                                    
                                    
探究主题一 大放异彩——魏晋隋唐文化的繁荣
[史料实证]——魏晋隋唐文化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史料二 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导读] (1)史料一中“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唐朝文化繁荣与融合的特点。
[探究] 
(1)史料一中的“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依据史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历史解释]——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特色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①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
②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③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出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④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地域的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2)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
艳丽明快 的色彩 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生动自然 的情调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较少做作
博大恢宏 的气势 唐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雍容华贵 的风度 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
昂扬坚定与 开放进取的 精神风貌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家国情怀]——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唐朝采取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
(2)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探究主题二 开放包容——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史料实证]——隋唐文化对外交流的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导读] (1)史料一图一体现了唐朝时期玄奘为求得佛教真经,西行取经的情景;图二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周边国家,鉴真东渡传授佛法的情景。主要说明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2)史料二简述了唐朝文化的开放性对自身及周边国家的影响。
[探究] 
(1)史料一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历史解释]——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唯物史观]——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方面: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习俗方面:朝鲜妇女的发式多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服饰影响。
(4)城市与建筑方面: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如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
(5)科技方面: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
(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
[尝试解答] ________
[随堂检测]
1.下表所示是唐代不同时期对于儒学的举措。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唐太宗 尊奉孔子为“先圣”,设立弘文馆,招纳儒士,兴办学校,倡“周孔之教”,以致“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唐玄宗 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提倡儒学
唐文宗 将儒家九经文字刻于石上,立于太学,供士人学子校正经书,防止传抄讹误。石经共114块刻石,228面,65万余字
A. 首创官学教育体系 B.尊崇儒学
C.开始将孔子神圣化 D.独尊儒学
2.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艺术形象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女性的特色;从文字方面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色添彩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民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3.胡旋舞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在大唐上下颇受欢迎。如图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初唐《胡旋舞》(  )
A.说明政府较重视丝路文化
B.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吐蕃影响
C.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D.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领先世界
4.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参考答案
导学案
2.提示:佛教盛行。
3.提示:儒家的地位最为稳固。
4.提示: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6.提示:民族关系和谐,民族交融加深;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提示: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武器。
8.提示:反映贾思勰重农抑商思想,他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业。
9.提示:反映:唐王朝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原因:唐朝本身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0.提示:中日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响。
知识点1
1.(2)①民间 佛教 ③贵儒 儒、道 (3)①三教合归儒 ②老子 ③禅宗
2.(1)政府财政收入 (2)无神论 (4)①正统地位 ②封建纲常
知识点2
1.(1)①建安文学 ②田园诗 (2)诗仙
2.楷书 书圣 柳公权 以形写神 吴道子 莫高窟
知识点3
1.祖冲之 齐民要术 裴秀
2.赵州桥 雕版 火箭 地球子午线 孙思邈 唐本草
知识点4
1.(1)①汉文 ②法显 ③玄奘 (2)①空海 ②鉴真
2.(1)国际大都会 (2)使节 (3)西亚
导研案
探究主题一
[史料实证] 提示:(1)思想:道教、佛教盛行;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集序》);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
(2)特点:多元性。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探究主题二
[史料实证] 提示:(1)共同意义: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2)影响:文化开放性扩大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导练案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B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三个时期都提倡儒学,重视儒学的作用,说明儒学在唐代受到尊崇,故选B项;A项发生在西汉时期,“首创”的说法错误,排除;重视儒学并不等同于将孔子神圣化,且“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
答案:B
2.解析:据“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北方民族女性”“词兼胡汉”来看,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色添彩,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重在其文学价值,而非史料价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胡旋舞》体现了初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的影响,由舞蹈风格可知,这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行为和态度,无法得出A项结论;吐蕃位于西南地区,不属于西域区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D项。
答案:C
4.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顺天时,量地利)就会丰收,否则(任情返道)会劳而无获,故A项正确。
答案: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