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秋天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两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②语言运用: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③思维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思政元素: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2.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10个生字,认识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观察图片,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四个)谁愿意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活动意图: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环节二: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教师活动: (一)品读第1自然段。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容易读错的字多读几遍。 (1)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难读的字,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含声母n、l的字音。 (2)认读词语。(出示课件9) 教师强调重点词语读音:“黄了”中的“了”是轻声。 (3)学习偏旁。 教师讲解:红色小字就是这三个字的偏旁,“树”的偏旁叫木字旁,“叶”的偏旁叫口字旁,“会”的偏旁叫人字头。 引导学生说说含有口字旁的字还有哪些。(只、啊) (4)师生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补充。 (5)识字游戏——翻树叶卡片。 教师正音评价。 (6)认读易错音。 ①“一”的变调。 A.同学们,你发现了吗?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带“一”的词语,你能读对吗? B.把词语放入课文中,读好带“一”的句子。 ②轻声词。 A.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是轻声词,你能把轻声词读对吗? B.轻声词放入课文所在的短语中,教师范读 3.借助插图,整体感知。观察课文插图,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 学生活动: 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认读,带拼音齐读 ②去掉拼音齐读,开火车读。 ①学生先自由认读,再带拼音齐读 ②去掉拼音齐读。 学生自主观察课文后的认字表,说发现:“树”“叶”“会”上面的红色小字分别是这三个字的一部分。 3.①学生对比观察“木”及木字旁说发现: ②学生对比观察“口”及口字旁说发现: ③学生对比观察说说含有人字头的字还有哪些。(个、合) 指名学生翻树叶卡片认读生字,也可以全班一起认读 6.学生先借助拼音读词语中的“一”字,再齐读“一”的变调词语,最后去掉拼音自主练读。 多种形式读轻声词:学生借助拼音读——自主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试读等方式适当体会这一类短语的节奏。 预设:天气、树叶、天空、大雁。
活动意图:读好“一”的不同变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按照读准字音——读好词语——读好句子的顺序来引导学生掌握“一”的不同变调,将分布学习落到了实处。
环节三:观察比较,书写指导
教师活动: 1.学习新笔画:横撇。 (1)教师范写,提示学生书写要点: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2)引导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了”。 (1)老师带读“了”字组词,学生跟读。 (2)教师提示学生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巡视,关注写字姿势。 4.(1)老师带读“子”字组词 学生按照课本中的笔画提示描红教师巡视,关注写字姿势。 (5)教师评价反馈。 学生活动: 生进行描红,书写 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 学生跟读“了”字组词 学生观察“了”字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学生先书空,后描红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了”和“子”,比较不同:“子”比“了”多一横。学生自主练写“子”。 学生跟读。(2)学生观察“子”的笔画。 (3)学生按照课本中的笔画提示描红:先写“了”,再写一横。 (4)学生自主练写
活动意图:指导学生在写好“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写“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环节四:课堂小结,检查字词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今天你们表现真棒!认识了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还学会了写“了、子”两个生字,真是收获满满,我们一起来玩字词快闪游戏,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得怎么样吧! 学生活动: 生来玩字词快闪游戏,了解对字词掌握情况!
活动意图:游戏是一年级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字词快闪游戏中设置了生字、词语、短语的认读,既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全面检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巩固作业:完成练习册基础题。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6.板书设计: 1.秋天 景色 喜爱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秋天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②语言运用:认识新笔画,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③思维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思政元素:认识大自然,感受它的美丽。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 激趣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激趣导入。 秋天到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秋天的特征
活动意图: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想一想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二: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1.请两位同学分自然段读。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 2.品读第1自然段。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④教师引导: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有的树叶黄了,有的树叶却不是黄色的!你发现还有什么颜色的树叶? 出示红色的枫叶让学生欣赏。 ⑤引导理解后半句:同学们想一想树叶从树上落下来时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纸片演示“一片片落下”。 ①指名读。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②指导“一会儿”的读法。 2.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过渡:朗读第2自然段,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秋天的天空和大雁发生了哪些变化。 (1)感受秋天天空的美丽。 ①展示秋天的天空图片,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美丽。(板书:蓝 高) ②展示课文原句及换词后句子,指名学生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天空的美丽。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天空非常蓝,非常高。 教师点拨:“那么……那么……”表现的程度深。 ③词语积累:展示棉花糖及菊花图片,引导学生仿写“那么( )那么( )”词语。 (2)感受大雁飞行的样子。 ①展示大雁飞行时不同队形的图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大雁飞行时队形的变化。(板书:南飞 “人”字 “一”字) ②展示大雁“人” 字队形和“一”字队形的图片 (3)多种形式朗读第2自然段,在朗读中要流露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第3自然段。 教师过渡:大声朗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两个感叹号,体会感叹号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4.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教师:秋天的天气、树叶、天空、大雁都是那么美丽,作者是多么喜爱秋天啊!(板书:喜爱)你是不是也像作者一样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呢?快来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课文吧! 学生活动: 生分自然段读 生交流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呢 生:天气 生:树叶 生:天空 生:大雁 1)指名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①指导学生重读“凉”,全班齐读。 ③你发现哪些树的叶子黄了? 学生说, (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预设: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学生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天空的美丽。 生仿写“那么( )那么( )”词语。 那么(白)那么(甜) 那么(黄)那么(香)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演一演大雁飞行时的样子。 ①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注意“一”的变调。 ②借助插图,男女生对读,看哪组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课文中美丽的秋景,全班齐读,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重读“啊”,语气强烈。 伴乐齐读课文,感受美丽的秋天,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活动意图:“片”字随文识字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语境中识字,既认识了生字,也读懂了课文。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有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对读、齐读、伴乐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三:指导背诵,仿写句子
教师活动: 1.教师过渡:读完课文后,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你能借助图片背一背这篇课文吗? 2.展示课文原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仿说句子。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 秋天来了, 。 预设:小草黄了/鸭梨黄了/葡萄紫了/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借助图片每人背一句,练习背诵。 (2)全班齐背课文。 学生联系生活仿说句子。
活动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仿说自己眼中的秋天,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
5.作业设计 基础类作业:正确背诵课文。 发展性作业: 1.人文底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察秋天的变化。 2.实践创新:画画你变化中的秋天。
6.板书设计 1.秋天 景色 喜爱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