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景与情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景与情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1、“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清)王国维《文学小语》
2、“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清)王国维《人间詞话》
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技法
情与景的动情点
4、抓住景物特征或抒怀或言志,特征恰好是景与情的结合点,即动情点,也就是欣赏的 切入点。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⑴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⑵用词句美、语言美。
⑶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明线:游踪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荷塘月色》的圆型结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赏析月光下的荷塘之美
景物
情 状
特点
运用手法
如刚出浴的美人
亭亭
田田
零星
袅娜
羞涩
如明珠
如星星
缕缕
渺茫的歌声
脉脉
柔美
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
拟人
平静
比喻
通感
清幽淡雅
似有若无
风姿绰约
拟人
圆
高
密
比喻
荷叶
荷花
荷香
流水
描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绘荷花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嗅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观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有袅娜地开着的
赏析月光下的荷塘之美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赏析月光下的荷塘之美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月光下的荷塘之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比较阅读
月色下的荷塘
赏析荷塘上的月光之美
重点词语提示
泻
浮
酣眠
小睡
倩影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赏析荷塘上的月光之美
情状
月色之美
运用手法
动态美
颜色美、梦幻美
云遮雾掩
神秘美
和谐美
朦胧美
比喻
拟人
通感
名曲旋律
泻
拟人
映衬
比喻
叶子与花的映衬
斑驳的树影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雅
写作顺序分析
由高到低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局部到整体
顺序
景物描写
荷 叶
荷 花
流 水
荷 塘
塘中之景
荷塘四周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荷塘的四面
杨柳
远山
路灯光
树上的蝉声
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写作特点小结:
1)按照一定的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在描绘中溶入情感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采莲赋
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
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朱自清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
荷塘四面的树——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
月光——如流水
青雾——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
树影——奇形异状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的
蝉鸣蛙叫——最为热闹
写了荷塘当中和荷塘四周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有关朱自清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
1、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突出的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
2、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分析,说明写法的细腻。
3、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
4、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但以反面批评为主,提出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太俚俗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