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开学测试卷 吉林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 开学测试卷 吉林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9 11:0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开学测试卷·吉林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慎初才能及远,这是无数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中国人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稳步实现的。站起来的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3.“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
A.意义 B.局限 C.背景 D.作用
4. 如图是历史老师课堂上的板书,板书中的“结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大跃进运动结束
C.拨乱反正的结 D.国家出现重大转折
5. 202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由此看到,中国加入世贸,实现了(  )
A.全方位格局的正式形成 B.进一步的解放思想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 D.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6.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辉煌的奋斗历程,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是()
A.严厉打击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
B.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等十条
C.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D.辽宁航母交接入列
7.“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全体香港人都有治理香港的权利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治港的前提
C.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治理香港
D.香港回归后只能由港人自己治理
8.某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图片展。请根据图片选择最恰当的一条标语(  )
图一 辽宁号航母 图二 运20大飞机 图三 核潜艇 图四 战略导弹
A.90年披荆斩棘本色不改为国为民 B.90年英雄辈出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C.90年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服务人民 D.90年磨砺利剑出科技强军换新颜
9.“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材料说明中国( )
A.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护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D.注重加强与亚非的睦邻友好关系
10.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D.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二、列举题(共15分)
11.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人民志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联合国军一一   
(3)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战斗英雄——   
(2)大庆石油工人的“铁人”一一   
(3)成就了我国“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科学家——   
(4)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   
13.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会议。
(1)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一一   
(4)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4.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就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的斗争,中国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到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摘编自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的场景标志着什么 该事件产生的国际影响是什么 从此中国人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志愿军”战士被誉为什么 他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分)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该事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该事件废除了哪一制度 (3分)
(4)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分)
16. 阅读下列关于民生问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2021年2月25日,这是永远被铭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困到全面小康,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获得全球认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海外网《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任选一张图片,分别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解释图表反映的现象。 (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及世界意义。(2分)
17.看图学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1954年访问印度图 二1955年万隆图
(1)图一1954年6月,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什么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分)
(2)结合所学,回答图二会议有何特点 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梅开三度”指的是哪三件事 (2分)
(4)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分)
(5)结合图四,举例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1分)
四、综合题(共15分)
18.20世纪50年代,为实现工业化,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镜头记录难忘历史时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两例。(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借鉴的历史经验是什么。(3分)
19.国共关系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谁被选举为总理? (2分)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 (2分)
(3)国共之间“合则两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2分)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应是什么? (2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C项正确;
抗日战争是中国反抗外敌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A项;
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B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准确理解。
2.【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故A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土地改革的有关内容。
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据材料关键信息“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C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意义,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局限,排除B项;
题干不能体现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4.【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急切地期待走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据题干历史老师课堂上的板书及所学知识可知,板书中的“结论”应该是国家出现重大转折,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可知,中国加入世贸,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选项D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B项正确;
严厉打击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辽宁航母交接入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可知,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可以治理香港,也不是只能由港人自己治理,是由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坚持爱祖国,并不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分析】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一辽宁号航母、图三核潜艇图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的辉煌成就;图二运20大飞机展示了我国空军的辉煌成就;图四战略导弹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辉煌成就;四张图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因而“90年磨砺利剑出科技强军换新颜”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了国际合作,A项正确;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注重加强与亚非的睦邻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具有历史价值,因此被博物馆收藏,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百姓的衣食住行变迁是社会历史变迁的最好证明。
11.【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抗美援朝
(3)三大改造的完成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抗美援朝。
(3)三大改造的完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
12.【答案】(1)黄继光
(2)王进喜
(3)邓稼先或钱学森
(4)袁隆平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黄继光和邱少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王进喜。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3)“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发明解决了全世界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
(1)黄继光。
(2)王进喜。
(3)邓稼先或钱学森。
(4)袁隆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邓稼先、王进喜、黄继光、袁隆平等事迹。
13.【答案】(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中共八大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故答案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中共八大。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的内容。
14.【答案】(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解析】【分析】(1)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
(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故答案为: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的诞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抗美援朝战争;最可爱的人;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
(3)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土地制度。
(4)巩固新生的政权。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并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的诞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下,抗击美国侵略军,故称抗美援朝战争。材料二中的“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材料“到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4)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巩固新生政权。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16.【答案】(1)共同现象:粮食产量提高。图一:实施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二:开展农业合作化,适合当时中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任2项即可)。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策的支持、广大党员干部的付出、扶贫举措精准、多样、有效等;意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中的折线可知,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是粮食产量提高。据图表中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粮食产量的提高源于在1950--1952年实施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二粮食产量的提高源于1953--1956年开展农业合作化,适合当时中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三粮食产量的提高源于从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困到全面小康,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策的支持、广大党员干部的付出、扶贫举措精准、多样、有效等。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世界意义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1)共同现象:粮食产量提高。图一:实施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二:开展农业合作化,适合当时中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任2项即可)。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策的支持、广大党员干部的付出、扶贫举措精准、多样、有效等;意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后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史实以及积极作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及世界意义等知识。
17.【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知识点】“一带一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根据题干信息“ 1955年万隆会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
(3)根据题干信息“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合法地位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梅开三度”指的是指: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的具体表现有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承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BRICS)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内容,识记新时期的外交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1)理由: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任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
举例: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任答2点即可)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苏联的援助;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等。(答出3点、意思相近即可)
(3)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精神;要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等。(任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成就。理由:由材料中的“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可知我国实现工业化的理由;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2)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原因:由材料中的“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作”可概括出其原因有苏联的援助,由材料中的“周恩来”等信息可概括出其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材料中的“中国技术工人”“生产车间”等信息可概括其原因有劳动人民辛勤付出。
(3)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经验。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意义等角度去提炼历史经验,如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精神;要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等。
故答案为:(1) 理由: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任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举例: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任答2点即可)
(2)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苏联的援助;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等。(答出3点、意思相近即可)
(3) 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精神;要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等。(任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取得成功的原因、历史经验等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答案】(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国共两党的分裂一次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一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
(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据所学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20世纪40年代的分裂造成了如今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如果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应是实现祖国的统一,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合作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程,都是站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立场上思考问题的。
故答案为:
(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统一;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特别是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