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下册 开学测试卷·广东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关于隋朝大运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从589年起,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C.加强了东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
2. 在国家、君主、百姓三者关系上,唐太宗旗帜鲜明地表示:即君主依附于国家,国家依附于百姓,只有百姓才是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础。他比喻说,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生命却终结了。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 )
A.民本思想 B.法治思想 C.以史为鉴 D.清正廉洁
3.唐朝某位皇帝统治时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他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4.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①→②→五代十国→北宋
A.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6.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大多数都是( )
A.文臣 B.唐朝皇族后裔
C.武将 D.农民起义军领袖
7. 宋代汪洙作《神童诗》,诗中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此诗反映了宋代( )
A.天子直接教育学生 B.重视文化的社会现象
C.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D.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
8.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有关的皇帝是( )
A.陏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宋太祖
9.“此后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自是两国不交兵一百 二十年。 ”材料反映的是( )
A.唐蕃会盟 B.宋金和议 C.澶渊之盟 D.宋夏和约
10.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南宋的偏安”等 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描述正确的是( )
A.南移的方向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
B.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北宋
C.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
D.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12.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的主要事迹是(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率军攻辽,收复河山 D.敢于直谏,忠君卫国
13.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的意思”。材料反映了元代( )
A.优化边疆治理 B.元朝的疆域比任何朝代都辽阔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14.“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查找其资料,应查阅史书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论语》 D.《天工开物》
15.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些措施旨在( )
A.推动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 B.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充国家疆域
16. 秦汉时期,丞相地位非常崇高。拜相时,皇帝要施大礼,因此才有“拜相”之说。然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竟然把丞相给废除了,从此丞相在中国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朱元璋废除丞相是为了( )
A.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君权,防止丞相专权
C.防止诸侯割据,提倡文人政治
D.罢黜百家,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17.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8.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 “东方的航海家—— 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 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B.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C.证明了中国的富强 D.传达了和平与友善
19.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建 B.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C.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 D.是游牧和农耕民族交往的纽带
20.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对全世界造成重创,在中国武汉率先使用了中药方剂治疗,并在临床实验上有很大的成效。明代为世界医药发展史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 扁鹊《扁鹊内经》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孙思邈《千金方》 D.李时珍《本草纲目》
21.明朝末年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其建立的政权国号是( )
A.张楚 B.大齐 C.南明 D.大顺
22.清朝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①设军机处 ②组织雅克萨之战 ③平定准噶尔叛乱
④册封五世达赖 ⑤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⑥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23.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反映出( )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2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阅读《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浅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简介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经济的发展
25.在尚未普及电影和电视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本精美的连环画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很多人就是在童年时通过连环画来阅读名著的。试试你的眼力,看看那一组搭配是错误的( )
A. 大闹天宫——《西游记》
B. 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C. 黛玉葬花——《西厢记》
D. 武松打虎——《水浒传》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6.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隋唐时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出现了封建盛世繁荣景象。
【交通创新】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制度创新】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工具创新】
材料三 图说历史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诗中评论的皇帝是谁?“此河”开通的意义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创立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3分)
(3)写出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的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分别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3分)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以上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3分)
27. 中国古代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籍田之礼”荒废既久,现得以恢复,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 贞观之治》解说词
材料二:宋代手工业中的代表性图片
材料三: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副场。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 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时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唐朝时商业繁荣,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的城市是哪里?(4分)
(2) 材料二中图一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宋代,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图二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中国四大发明中,北宋发明并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世界航海技术发展的是?(3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宋代商贸繁荣,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哪里?商贸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最早的纸币叫什么?(4分)
(4) 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3分)
28.捍卫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1)材料中“倭奴”是指哪国侵略者 (2分)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写出两点即可)(2分)
(3)用史实说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时间范围是隋朝和元朝,写出两点即可)(2分)
(4)材料中的“贵国”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多少年 (2分)
(5)清军进驻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 有何意义 (4分)
(6)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戚继光、郑成功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期间,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民本思想。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法治思想,排除B项;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以史为鉴,而是强调以民为本,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清正廉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统治期间没有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A项不正确;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项不正确;
武则天的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统治期间没有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相关知识的掌握。
4.【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代的顺序为: 三国→两晋→南北朝→①隋朝→②唐朝→五代十国→北宋 。故隋唐时代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项正确;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指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秦汉时期,排除B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都是唐朝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成就的见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所以她梳理的朝代是唐朝,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本题答案C项。
【点评】本题考查是唐朝政治、社会经济、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属于记忆型题目,认真仔细辨析,即可做对。
6.【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相关知识的准确记忆。
7.【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反映了宋代重视文化的社会现象。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重视文化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天子直接教育学生,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重视文化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纺织业的高度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重视文化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重视文化的社会现象。
8.【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大将们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D项正确;
隋文帝是隋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开创了“开皇之治”的局面,A项不正确;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B项不正确;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太祖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9.【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此后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是两国不交兵一百二十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为兄弟之国。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故C符合题意;
唐蕃会盟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会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
宋金和议与“辽”不符,排除B;
宋夏和约与“此后宋辽遂为兄弟国”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
10.【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南宋的偏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发展,探究的主题是民族关系的发展,C项正确;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中国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A项不正确;
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宋辽夏金政权都没有统一全国,B项不正确;
繁荣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辽宋金元时代特征的认识。
11.【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D项正确;
南移的方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排除A项;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排除B项;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主要在于他率军抗金,精忠报国,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可见行省实际上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因此可见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
题干旨在说明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强调优化边疆治理,排除A项;
题干旨在说明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强调削弱行省权力,排除B项;
行省制度涉及的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唐代的武则天,《资治通鉴》记录了战国到五代的史实,包括唐代,A项正确;
《史记》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是史事,不包括唐朝,B项不正确;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不包括唐朝,C项不正确;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记载皇帝,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治通鉴》的认识。
1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大一统国家内部联系,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推动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防止地方割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扩充国家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A.废除丞相不是为了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而是为削夺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排除A项;
B.从“秦汉时期,丞相地位非常崇高”到明朝废除丞相,说明朱元璋废除丞相是为了强化君权,B项正确;
C.丞相是中央官员,与诸侯割据无关,排除C项;
D.罢黜百家,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的是汉武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能力,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17.【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可知,其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达到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D项正确;
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认识。
18.【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东方的航海家一一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他实行了和平交往,对世界传达了友善,所以D项正确;
A项讲的是经济方面,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项与史实违背,应排除;
C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影响的理解,侧重考查了学生的史料理解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游牧和农耕民族交往的纽带。
ABD三项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修筑的目的、起止地点、性质、作用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他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为世界医药发展史作出重大贡献。D符合题意;
扁鹊总结了春秋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医疗经验,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又发展了前人的经验,编写了《扁鹊内经》,为我国传统医学奠定了基础。A不符合题意;
东汉名医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为汉代做出贡献。B不符合题意;
唐朝名医孙思邈总结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写出《千金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为世界医药发展史作出重大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科学贡献。
21.【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D项正确;
张楚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相关,A项不正确;
大齐是唐末农民政权,B项不正确;
南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李自成建立政权这一知识点的准确记忆。
22.【答案】D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组织雅克萨之战,③平定准噶尔叛乱册封五世班禅,⑤册封五世班禅都与康熙帝有关,①设军机处的是雍正帝,④册封五世达赖的是顺治帝,⑥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的是乾隆帝。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对于清初几位统治者的措施扎实掌握.
23.【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是商业大发展的结果,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商业市镇的出现,不是说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工场的出现和商帮拥有雄厚资本,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可知,题干说明明朝宰相制度、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考涉及的都是在政治制度方面,都与君主专制有关,A项正确;
对外交往材料找不到依据,排除B项;
“闭关锁国”政策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
明朝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A项大闹天宫——《西游记》搭配正确,《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创作的,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B项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搭配正确,《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不符合题意;
C项黛玉葬花——《西厢记》搭配错误,黛玉葬花出自《红楼梦》不是《西厢记》,符合题意;
D项武松打虎——《水浒传》搭配正确,《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描写的是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伯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形象,武松打虎就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名著的相关知识。
26.【答案】(1)隋炀帝;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影响: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或:打破门第限制、加强中央集权、扩大选官范围、吸纳有才学者、推动教育发展等。其中任意两点都可。
(3)图一:曲辕犁;用于耕作;图二:筒车;用于灌溉
(4)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认识: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的“此河”是指大运河。材料一诗中评论的皇帝是隋炀帝,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大运河。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诗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打破门第限制、加强中央集权、扩大选官范围、吸纳有才学者,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本题考查曲辕犁和筒车。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用于耕作的曲辕犁,图二反映的是用于灌溉的筒车。
(4)本题考查隋唐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第二小问认识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故答案为:(1) 隋炀帝;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 科举制;影响: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或:打破门第限制、加强中央集权、扩大选官范围、吸纳有才学者、推动教育发展等。其中任意两点都可。
(3) 图一:曲辕犁;用于耕作;图二:筒车;用于灌溉。
(4) 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认识: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 曲辕犁和筒车,隋唐时代特征等知识点。难度较大,理解材料诗句,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7.【答案】(1)目的:表示对农桑的重视,以身作则,促进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筒车;长安。
(2)景德镇;指南针。
(3)开封;杭州;交子。
(4)社会安定、开放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会促进经济发展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可知,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农桑的重视,以身作则,促进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有曲辕犁、筒车;唐朝时商业繁荣,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的城市是长安。
(2)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图片“哥窑花口洗”可知,材料二中图一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宋代,当时的“瓷都”是指景德镇;图二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中国四大发明中,北宋发明并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世界航海技术发展的是指南针。
(3)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三“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副场。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贸繁荣,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杭州。商贸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4)本题考查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社会安定、开放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会促进经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目的:表示对农桑的重视,以身作则,促进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筒车;长安。
(2)景德镇;指南针。
(3)开封;杭州;交子。
(4)社会安定、开放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会促进经济发展等。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宋代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等。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8.【答案】(1)日本侵略者
(2)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3)隋炀帝派人三赴琉求,琉求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
(4)38年
(5)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6)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情怀。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材料中“倭奴”是指日本侵略者。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3)根据题干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可知,史实有:隋炀帝派人三赴琉求,琉求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
(4)根据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结所学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从金门出发,1662年成功收复了台湾.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38年。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进入台湾后,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戚继光、郑成功抒发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情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置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