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下册 开学测试卷·黑龙江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材料说 明“大运河 ”的开通( )
A.实现了隋朝南北统一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成为各民族交往纽带 D.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
2.毛泽东曾经说过:“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毛主席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唐明皇统治前期的( )
A.开皇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贞观遗风
3.“以姚崇宋璨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右图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5.日本学者本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前进主要得益于( )
A.遣唐使来华 B.张骞通西城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6.历史课上,林老师展示了如地图,他在这节课上可能会说( )
A.“这一时期政局稳定,北方战乱结束。”
B.“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这一局面的产生。”
C.“这一情况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武将专权现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扭转。”
7.下列对联描写宋太祖赵匡胤的是( )
A.开明君主鉴隋训,贞观之治有遗风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励精图治呈盛世,安史乱后国渐衰
D.陈桥兵变成君主,一杯美酒释兵权
8.宋人汪洙在《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了宋朝( )
A.强干弱枝 B.独尊儒术 C.外重内轻 D.重文轻武
9.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曾言:”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10.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满江红)热映,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充分体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击金军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霍去病破匈奴 D.文天祥抗击元军
11. 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12.历史课上,林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如图史事按发生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下列同学的答案中正确的是( )
①南宋灭亡 ②蒙古灭金 ③元朝建立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A.小陈:①②③④ B.小李:①④②③
C.小张:④②①③ D.小王:④②③①
13.“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 )
A.县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4. 宋代城市中,酒店、茶楼、旅馆、澡堂、珠宝首饰、车马租借、修理服务等行业的店铺比比皆是,仅东京城里的酒店就数以千计。临安的澡堂叫香水行,澡堂里能用带香的肥皂,或用香料浸泡的水,为顾客洗涤污垢和汗臭。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宋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B.宋代精湛的民间艺术
C.宋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D.宋代对外贸易发达
15.下列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概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中国的商船最远可到达地中海西岸
B.宋朝时,马可·波罗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C.元朝时,陆路交通向西通往非洲国家
D.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16.时光穿越到明朝,朱元璋在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随后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下列摘录《孟子》里的句子,哪句最有可能会被朱元璋删掉( )
A.君之视臣如土芥(泥土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强盗贼寇)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D.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7.下图是某朝代政府官僚机构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8.《五万年中国简史》中说:”明代的基本制度是‘太祖'朱元璋一手制定的;但明代一切露脸的事情,都是‘成祖'朱棣做的。”下列属于明成祖时”最露脸”的一件事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创立进士科 D.创建锦衣卫
19.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反映出( )
A.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B.作者对旧制度和传统礼教的批判
C.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D.作品对人民的反抗精神予以肯定
20.崇祯皇帝在《罪己诏》中指出:“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李自成发动起义 D.朝延征派苛捐杂税
21.同学们在帮助老师整理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两张残损的历史地图,其中一张只能依稀看出“岭北行省 ”.“宣政院辖地 ”等字迹。另一张图里有“省界.将军辖区.办 事大臣辖区 ”等字样。老师让同学们判断这是哪两个朝代的疆域图,以下同学答案 正确的是( )
A.西汉和唐朝 B.元朝和清朝 C.元朝和明朝 D.明朝和清朝
22.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和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23.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 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 廷在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
A.开创了中外交通新局面 B.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4.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置表明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达到了顶峰(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行省制度 D.军机处
25.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二、材料分析题(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材料三:
材料四: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政策?举一史实说明这个政策。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几方面? (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的突出贡献。他哪些品质值得你借鉴? (4分)
27.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请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科技方面】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目录(节选)
第十章 世界领先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从雕版到活字......
我国在什么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宋代的谁在这一技术基础上有了新突破? (3分)
(2)【经济方面】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异常繁华,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有哪些?(举出两个即可)(3分)
(3)【文学艺术】最能代表宋元两代文学之盛的艺术形式分别是什么?请写出一例代表作?(3分)
(4)【启示感想】你认为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2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材料二: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史 实
新疆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 A,管辖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设置 B,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 C,监督西藏政务。
台湾 元朝设置 D,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1684 年设置 E,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这个政策实行的效果。(4分)
(2)请写出材料中 A.B.C.D.E 处应填写的内容。(4分)
(3)近年来出现的钓鱼岛之南海问题.中印争端等,反映出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 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对此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4分)
三、综合题(共14分)
29.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图说历史】
图中大运河的“三点”分别是:① ;② ;③ 。(3分)
(2)【角色扮演】假如你家住余杭,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根据上图你必须按顺序先后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运河?
① →② →③ (3分)
(3)【论从史出】古人评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它说明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分)
(4)【理解学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如果你同意诗人皮日休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继位后,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B符合题意;
589年隋朝完成统一,在大运河开通之前,排除A;
大运河沟通南北,没有成为各民族交往纽带,排除C;
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没有反映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2.【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腐败,出现天宝危机,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因此毛主席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唐明皇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D项正确;
隋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叫“开皇之治”,A项不正确;
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叫“贞观之治”,C项不正确;
武则天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遗风”,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局面的认识。
3.【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几个治世局面,难度较小。
4.【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知该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市是当时的商业区,而且结合示意图可知当时的长安东市内有“肉行酒肆”“李家印刷”“铁行”“锦绣财帛行”等等,由此可见市作为当时的商业区,里面的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商业繁荣发达,D项正确;
仅凭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不能反映整个长安布局严整对称或街道宽阔整齐,AB项不正确;
仅凭平面示意图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建筑规模十分宏伟,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繁荣的认识。
5.【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当时日本的前进主要得益于遣唐使来华,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来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中信息“后周、后蜀、南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唐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被合称为“五代”。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政局稳定,北方战乱结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不是安史之乱直接导致的,排除B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武将专权现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扭转”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根据所示地图结合所学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方可作出正确选择。
7.【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描写宋太祖赵匡胤的对联是陈桥兵变成君主,一杯美酒释兵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解兵权收回了领兵将领的权力,选项D正确;
A说的是唐太宗,B说的是武则天,C说的是唐玄宗,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宋太祖赵国胤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形成中文轻武的局面。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错误;D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9.【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由材料“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可知,辽与北宋之间关系在走向缓和,这突出地说明了汉族与契丹族在碰撞中融合,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10.【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岳飞母亲在其身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希望岳飞能北上抗击金军,收复失地,报效祖国。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要了解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市舶管理逐渐形成制度化,同时也反映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
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与中央和地方分权无关,排除A项;
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而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指两宋之间的政权更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税收政策的变法,而是强调市舶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与幼帝跳海身亡,南宋最终灭亡;②公元1234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④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所以对题干中的史事按发生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应该是④②③①,D项正确;而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
故本题答案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朝代政权更替演变的过程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根据所学排序,属于记忆型题目对学生记忆力是一种考验。
13.【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 都省 ”“ 十省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度。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1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随着城市的繁荣,在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丰富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
宋代精湛的民间艺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宋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宋代对外贸易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概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中国商船最远可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无法达到“地中海西岸”,故A项错误;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不是“宋朝”,故B项错误;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通过海上丝路可以到达非洲东部地区,陆路交通没有到达非洲国家,故C项错误;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贸易往来,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识记与理解,解题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此逐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学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言论讲的是君臣平等,与题干材料思想不符,有可能会被朱元璋删掉。A符合题意;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与统治思想相符,排除B;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讲的是做人的标准,排除C;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的是人际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有关内容。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D符合题意,ABC都有丞相,与题干图示无关,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明朝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
18.【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最露脸”的一件事是郑和下西洋。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B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排除A;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排除C;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材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体现的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红楼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材料反映了明朝末年,官场黑暗,吏治败坏,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官场黑暗,吏治败坏,没有涉及吴三桂投降清军,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所以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越发严重,故B项正确;
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李自成发动起义,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官场黑暗,吏治败坏,没有涉及李自成发动起义,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廷征派苛捐杂税,是政治腐败的表现,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政治腐败导致明朝灭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明灭亡的相关历史知识。
21.【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元朝为管理广大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清朝时为管理边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分析题干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和清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要熟记相关知识并分析题干抓住关键词解题。
22.【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体现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繁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都会城市汉口”反映了区域都市繁华“‘十万烟火’‘甲于天下’的苏州”表明全国性市场发展,由此可知,从农村集市到地区都市再到全国性市场,繁荣的商业网在清朝前期形成,反映了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发达,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发达,没有体现城市街道拥挤不堪,排除A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发达,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受到制约,排除B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发达,没有强调地方人口增长迅速,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盛世时代的商品贸易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盛世繁华的相关历史知识。
23.【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据题干“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 1757 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4.【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达到了顶峰。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知识。
2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施耐庵《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C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故A不符合题意;《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故B不符合题意;《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历史,需要学生掌握四大名著的地位。
26.【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科技、佛教、文字、儒学。
(3)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借鉴:锲而不舍、意志坚强。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根据材料二“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可知唐朝先进科技、佛教、文字、儒学。
(3)、根据材料四“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可以借鉴的品质有锲而不舍、意志坚强。
故答案为:
(1)、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 科技、佛教、文字、儒学。
(3)、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借鉴:锲而不舍、意志坚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7.【答案】(1)隋唐时期 毕昇
(2)开封(东京)、临安、大都
(3)宋词 元曲 《窦娥冤》
(4)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相对安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宋元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任选其一,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我国在隋唐时期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上,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3)宋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代表作有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又推动了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1) 隋唐时期 毕昇 ;(2) 开封(东京)、临安、大都 ;(3) 宋词 元曲 《窦娥冤》 ;(4) 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相对安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宋元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任选其一,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要熟记相关知识。
28.【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A伊犁将军;B宣政院;C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E台湾府;
(3)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我们要坚决抵制外来侵略和不实言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从郑成功后人手里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元朝时期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钓鱼岛、西藏、新疆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我们要坚决抵制外来侵略和不实言论,捍卫国家领土完成。
故答案为:(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A伊犁将军;B宣政院;C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E台湾府;(3)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我们要坚决抵制外来侵略和不实言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要熟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29.【答案】(1)洛阳;涿郡;余杭
(2)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3)功能:运输(或沟通南北交通)。
(4)理由: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故答案为: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故答案为:①江南河→②邗沟→③通济渠。
(3)根据题干材料“天下转漕(水陆运输粮食),仰此一渠”可知,水路运输粮食仰赖此运河,故运输物资。
(4)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诗人皮日休对“此河”影响和作用的看法,我赞同。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诗人肯定了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