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1 一共有多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1 一共有多少(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09 11: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1 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P24例题、P25、P26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4. 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探索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型,如合并、移入、增加等。虽然本节是学习运算意义的起始课,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遇到或经历过这些原型,只是不知道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加法来表示。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学习和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即合起来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并初步探索5以内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准备】 课件PPT、圆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组织学生在桌面上依次摆出2根小棒、3个三角形、5个圆片,边摆边说一说分别用数字几表示,并在练习本上书写出来。
2.要求学生将摆好的3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再把5个圆片分成两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和5的组成。
师:像这样的,已知两堆物品,求一共有多少,怎么计算呢?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加法。(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上面的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女孩的手,看一看,数一数她的左手有几支铅笔?她的右手有几支铅笔呢?(学生独立观察,数一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课件反复演示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合并在一起表达的意思。
师:女孩在做什么?你能模仿她也这样做一做吗?
教师指导学生边说边做,做到手口一致。例如:我的一只手上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上拿了2支铅笔,合起来有几支铅笔?
2.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师:通过刚刚的操作,我们左手拿了3支铅笔,右手拿了2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多少支呢?你能帮忙算一算吗?(学生独自操作思考后,小组内说一说,派代表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的汇报可能有:
①按1,2,3,4,5的顺序来数。
②在3的后面接着数4,5。
③直接把2和3合起来。
……
提示: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不同的数数方法,对这些正确的不同方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2)引导学生再说说图意,边演示边说。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倾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3)师:图上的动物是什么?你能说说描述的是什么故事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中间的熊猫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图中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2只熊猫在玩球。
师:一共有几只熊猫?
教师组织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片或小棒)来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
注意引导学生边摆边说,可以先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4)认识加法算式。
课件出示算式:3+2=5。(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提出问题:你会读吗?知道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算式中的每部分和情境图中对应的地方,并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等。
3+2=5……总数

加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读作:3加2等于5。(板书)
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3+2=5”表示的意义,并找一找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最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这个算式,体会用算式来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问题“摆一摆,算一算。”中及三幅主题图。
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逐一说明图意。
师:请同学们运用圆片、小棒等学具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亲身感受把两部分学具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表示的意义。(学生独立操作,完成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一共有多少?”及主题图。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左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交警的左边有3辆小汽车,右边有1辆汽车。
师:那图中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呢?你是如何计算的?(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3+1=4。
师:观察右图,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右图的计算。
学生先观察图并数数,将所得的数数结果填写出来。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说一说。”)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内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点评。
四、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解决“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要用加法算式计算。下课之后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谁发现得最多。
六、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
3+2=5……总数

加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读作:3加2等于5。
计算5以内的数的加法时,可以采用点数法,接数法和图示法等。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了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知道比大小后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上的情境图,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加法的意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试一试”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会根据图意写出加法算式。反过来,也能通过加法算式找到适用的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水平,以及对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作业设计
对应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