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5 10:30:5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这表明孟子(  )
A.发展了“仁”的思想 B.系统阐发了儒学思想
C.重视教化和道德构建 D.认同社会等级差异观念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说明孟子重视教化和道德的构建,故答案为C;
材料和“仁”、社会等级无关,排除AD;
材料仅仅针对道德一个方面进行论述,“系统”的说法错误,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孟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2023高一下·扬州开学考)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 懋穑劝分”;卫文公制定了“务财训农 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材料表明(  )
A.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 B.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诸侯国较为重视商业活动 D.重商政策有利于兼并战争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文公··..··通商宽农,懋稿劝分··....卫文公.....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在工商业发展方面,基本都采取相应措施,重视和促进商业活动的开展,故C项正确;
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A;
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材料体现了重商但有利于兼并战争在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晋文公、卫文公制定的策略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3.战国时期,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由此说明他们的思想主张(  )
A.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 D.使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说明墨家主张尚贤,打破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体现了尊崇法律,维护君权,这说明法墨两派都倾向于打破原有的奴隶社会秩序,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排除A;
春秋时期小农经济就已经确立,排除C;
材料只是强调了二人的思想,没有体现其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解答本题需根据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4.(2020·福建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
A.“仁”“礼” B.“兼爱”“非攻”
C.“法、术、势” D.“无为而治”“逍遥”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法、术、势”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
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
5.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推行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大事上报中央,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
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均和经济有关,排除AC;
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军战斗力,B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
6.(2022高一上·安徽期中)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这种说法源自于(  )
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 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
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战国思想家阴阳家学派代表性人物邹衍以“五行学说”著称,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B正确;
邹衍是战国思想家,排除A;
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排除C;
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三教并行”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倡加强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7.春秋战国时期,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这一政治制度(  )
A.意味着分封制彻底消失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根源于兼并战争的发展
D.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即县制的产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还没有彻底消失,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制度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
D是在秦朝,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解答本题需根据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行分析。
8.如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
人物 主张
老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 “苛政猛于虎”
墨子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韩非子 “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A.各家思想相互攻讦 B.思想主张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C.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D.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苛政猛于虎”“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非攻”等是对当时的当权者、苛政的批判,由此可知,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当时思想流派对于统治者的批判精神,“各家思想相互攻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思想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权者,并非体现统治者的需求,排除B;
“思想主张趋于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百家争鸣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分析。
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  )
A.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体现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独立的人格,A项正确;
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教育的典范,排除B项;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体现,排除C项;
稷下学宫思想多元化,并不单独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齐国文化教育,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荀子 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  )
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教民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特征,故B正确;
精选良种、兴修水利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D错误;
耕织结合是小农经济特征,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荀子 富国篇》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1.(2022高一上·饶河期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争频繁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周王室衰微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井田制不断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的目标,纷纷推行了变法改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提高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1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答案】B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
治水范围扩大和统一趋势出现无关,且战国末期,兼并战争推动统一趋势出现,排除C;
儒墨两家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文明的扩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华夏文明扩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3.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这表明管仲(  )
A.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
B.极力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主张依赖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
D.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强调经济发展推动礼乐文明进步,“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强调人民生活富足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说明管仲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D正确;
管仲强调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并非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排除A;
管仲是春秋人物,而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商鞅变法之后才出现的,排除B;
材料强调发展经济,没有强调对市场的依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管仲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管仲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和措施进行分析。
14.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提倡“仁政” B.老子提出“相生相胜”
C.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D.邹衍提出“道法自然”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C正确;
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
邹衍提出了相生相胜,排除B;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各家思想的主张进行分析。
15.(2021高二下·金台期末)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有利于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故D正确;
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
“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故B错误;
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反映的现象变化,从藏书主体的变化分析得出这一变化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实行什伍连坐 D.限制贵族特权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 ”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 ,B正确;
商鞅变法推行的是县制,排除A;
CD都不符合材料“最能体现”的限定,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去世使变法失去了政治支柱
【知识点】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根据“铁制农具”“牛尊”可概括出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2)根据“ 商鞅......变法图强”可知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倾邻国而雄诸侯”可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侯。
(4)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因素在秦国的发展,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随着秦孝公的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商鞅被“车裂而死”。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措施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四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生产者)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材料二: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韩昊《人口膨胀与精耕农业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 ”可概括出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根据“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可概括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根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概括出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根据“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依据材料二“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可概括出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概括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是 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这表明孟子(  )
A.发展了“仁”的思想 B.系统阐发了儒学思想
C.重视教化和道德构建 D.认同社会等级差异观念
2.(2023高一下·扬州开学考)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 懋穑劝分”;卫文公制定了“务财训农 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材料表明(  )
A.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 B.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诸侯国较为重视商业活动 D.重商政策有利于兼并战争
3.战国时期,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法家则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由此说明他们的思想主张(  )
A.推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倾向于打破原有社会秩序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 D.使人才选拔机制日益完善
4.(2020·福建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
A.“仁”“礼” B.“兼爱”“非攻”
C.“法、术、势” D.“无为而治”“逍遥”
5.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6.(2022高一上·安徽期中)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相信“五行终始说”,周王朝主火,崇红色;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穿黑袍才符合基本史实。这种说法源自于(  )
A.春秋思想家的理论 B.战国思想家的学说
C.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D.朝廷三教并行政策
7.春秋战国时期,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这一政治制度(  )
A.意味着分封制彻底消失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根源于兼并战争的发展
D.标志着官僚政治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
8.如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
人物 主张
老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 “苛政猛于虎”
墨子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韩非子 “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A.各家思想相互攻讦 B.思想主张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C.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D.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9.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  )
A.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10.(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荀子 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  )
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
11.(2022高一上·饶河期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2.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13.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这表明管仲(  )
A.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
B.极力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主张依赖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
D.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
14.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提倡“仁政” B.老子提出“相生相胜”
C.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D.邹衍提出“道法自然”
15.(2021高二下·金台期末)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16.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的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实行什伍连坐 D.限制贵族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史记商君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分析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生产者)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想办法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材料二: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韩昊《人口膨胀与精耕农业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说明孟子重视教化和道德的构建,故答案为C;
材料和“仁”、社会等级无关,排除AD;
材料仅仅针对道德一个方面进行论述,“系统”的说法错误,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孟子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孟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文公··..··通商宽农,懋稿劝分··....卫文公.....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也有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的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在工商业发展方面,基本都采取相应措施,重视和促进商业活动的开展,故C项正确;
各国统治者放弃抑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A;
商人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材料体现了重商但有利于兼并战争在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晋文公、卫文公制定的策略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选择天下贤王者,立以为天子”说明墨家主张尚贤,打破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体现了尊崇法律,维护君权,这说明法墨两派都倾向于打破原有的奴隶社会秩序,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排除A;
春秋时期小农经济就已经确立,排除C;
材料只是强调了二人的思想,没有体现其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解答本题需根据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法、术、势”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
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
5.【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推行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大事上报中央,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
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均和经济有关,排除AC;
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军战斗力,B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战国思想家阴阳家学派代表性人物邹衍以“五行学说”著称,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B正确;
邹衍是战国思想家,排除A;
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排除C;
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三教并行”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倡加强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7.【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即县制的产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还没有彻底消失,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制度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
D是在秦朝,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解答本题需根据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苛政猛于虎”“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非攻”等是对当时的当权者、苛政的批判,由此可知,表中的言论反映出当时思想主张富于社会批判精神,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当时思想流派对于统治者的批判精神,“各家思想相互攻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思想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权者,并非体现统治者的需求,排除B;
“思想主张趋于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百家争鸣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体现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独立的人格,A项正确;
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教育的典范,排除B项;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体现,排除C项;
稷下学宫思想多元化,并不单独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齐国文化教育,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教民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特征,故B正确;
精选良种、兴修水利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D错误;
耕织结合是小农经济特征,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荀子 富国篇》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争频繁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周王室衰微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井田制不断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的目标,纷纷推行了变法改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提高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
治水范围扩大和统一趋势出现无关,且战国末期,兼并战争推动统一趋势出现,排除C;
儒墨两家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文明的扩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华夏文明扩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强调经济发展推动礼乐文明进步,“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强调人民生活富足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说明管仲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D正确;
管仲强调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并非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排除A;
管仲是春秋人物,而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商鞅变法之后才出现的,排除B;
材料强调发展经济,没有强调对市场的依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管仲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管仲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和措施进行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C正确;
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
邹衍提出了相生相胜,排除B;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根据各家思想的主张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有利于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故D正确;
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
“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故B错误;
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反映的现象变化,从藏书主体的变化分析得出这一变化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有秦孝公的坚定支持、果断决策外,其本人顺应历史潮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起了关键作用 ”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和创新精神 ,B正确;
商鞅变法推行的是县制,排除A;
CD都不符合材料“最能体现”的限定,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17.【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去世使变法失去了政治支柱
【知识点】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根据“铁制农具”“牛尊”可概括出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2)根据“ 商鞅......变法图强”可知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倾邻国而雄诸侯”可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侯。
(4)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因素在秦国的发展,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随着秦孝公的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商鞅被“车裂而死”。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措施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四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进行分析。
18.【答案】(1)原因: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 ”可概括出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根据“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可概括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根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概括出小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根据“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依据材料二“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可概括出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概括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是 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