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9 14: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2.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
圈层结构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1、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
横波(S)
纵波(P)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面感受——水平晃动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地面感受——上下颠簸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震源
震源
破坏较大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先感觉到什么震动,后感觉到什么震动?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此时在海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地震波 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地面感受 破坏性
共同点
纵波 (P波)
横波 (S波)


固、液、气
固态
上下震动
左右晃动


划分依据
波速都随传播介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知识点小结:
2、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
及划分界面
【课堂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
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物质状态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物质状态比较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固体
固体
固体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固态
33
2 900
知识点小结:
画一画: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标出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最厚达70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5-10km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的厚度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的结构
900km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以900km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物质状态:固体
(二)地幔
软流层: 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约离地面80千米处)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地核
地幔
下地幔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岩石组成
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差别如下表及图所示: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平均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外核
内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位于古登堡面和地心之间。以5150m为界,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物质组成: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物质状态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固态
(三)地核
【课堂探究】
主题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
1、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2、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动手画一画地球内部圈层,标出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流层的相关知识。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 部分薄, 部分厚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硅酸盐类
地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知识点小结:
大洋
大陆
岩浆
铁、镍
类比记忆
地球像煮的半熟的鸡蛋——蛋壳(地壳)、蛋膜(莫霍界面)、蛋白(地幔)、蛋膜(莫古登堡界面)、蛋黄(地核)、
2.各层的厚薄:地核>地幔>地壳
3.火山喷发就像加热过快煮爆的鸡蛋——岩浆来源于地幔(蛋白浆(软流层) )
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固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作业
1.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各层的特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态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为氮和氧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使得地球温度变得和缓;
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各种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氮气78.1%
氩气0.93%
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氧气20.9%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概念: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组成:海洋(主体)、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
水在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置换,关系极其密切,它们组成了地球上各种形式的物质交换系统,形成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促进太阳能的转换;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的形态等。
概念: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分布:存在于水圈(全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课堂练习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B
大气圈
A
C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和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圈的底部、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相互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循环运动
大气

岩石
联系
渗透
课堂小结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穿过固态物质,横纵传播速度较慢,但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
2.地震救援中心“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是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
×

3.地震学家通过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发现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在地震波向上通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
4.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故横波在经过该层时完全消失。(  )
5.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
二、选择题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能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瀑布景观图,回答8~10题。
8.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所属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9.该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 D.大气


1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21·浙江高一月考)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的故事。在该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左右深度的地下城中。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位于莫霍界面以下的上地幔上部
C.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D.上层为硅镁层,下层为硅铝层
2.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岩石圈 B.乙为地幔
C.丙为岩浆源地 D.地核最厚


(2021·沧州三中期中)读下图,完成3~4题。
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
A.岩浆活动的强弱程度
B.组成物质的温度变化
C.内部岩石的坚硬程度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4.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地壳厚度均匀 B.海拔越高,地壳越薄
C.洋壳较厚,陆壳较薄 D.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主题名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探究材料: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外部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代表外部圈层。
(1)[综合思维]上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哪个外部圈层?
(2)[综合思维]连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外层圈层结构的是哪个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是哪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3)[综合思维]在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_____________。
提示:(1)①为水圈,②为生物圈,③为大气圈。
(2)岩石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生物圈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智利西北部沿海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据此回答1~2题。
1.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 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 地幔 B. 地壳 C. 内核 D. 软流层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3~5题。
3.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④能通过固体、液体,③只能通过液体
B. 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 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 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4. 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地幔和地壳 B. 岩石圈和地壳
C. 地幔和地核 D. 地壳和地幔
5. 从地壳到地心
A. 压力越来越大 B. 温度越来越低
C. 密度越来越小 D. 波速越来越快
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6~8题。
6. b圈层的主体是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7. 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A. D B. b C. a D. c
8. 岩石圈的下界在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上界 D. 下地幔上界
9.读右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莫霍界面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相应资料
看电影《地心游记》2部
或阅读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
Content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重点)
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