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专题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05
典例突破
06
中考重现
03
必备知识清单
04
课堂探究
01
时空定位
02
单元主题
01
时空定位
1860年
1894年
9月
1895年春
洋务
运动
黄海
海战
《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戊戌变
法开始
戊戌变法失败
1898年
6月
1898年
9月
1900年
6月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6月
《辛丑条约》签订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2
单元主题
03
必备知识清单
1.洋务运动的兴起
(1)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领导人物及代表: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3)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一、洋务运动
2.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发展军事工业:以“自强”为口号,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开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口号,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建立新式海陆军
(1)建立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3)建立新式海军:在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建立台湾行省。
(1)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2)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3)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
2.《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侵略权益,三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瓜分狂潮:列强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门户开放”: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
(3)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结果: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戊戌变法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时间: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2)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及意义:最终失败(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百日维新
(1)概况: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这一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义和团运动
(1)八国联军侵华: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抗争: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迫使八国联军撤回天津。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
(3)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4)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2.抗击八国联军
(1)时间:1901年。
(2)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3)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辛丑条约》的签订
探究一 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1.军事工业
(1)性质:官办封建工业,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2)特点:采用官办形式,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给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与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2.民用企业
(1)性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企业。
(2)特点: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参与市场交换,并雇用大批自由劳动力;但它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04
课堂探究
探究二 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具体表现在:
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中国大片领土落入日本手中,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2.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被日本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教育事业,从而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
3.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该条款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导致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商埠的增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便于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综上所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探究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策略,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探究四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此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其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此条款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此条款不仅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而且这种“国中之国”也成为列强策划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典例1】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同文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05
典例突破
【解析】由材料中的“先富而后能强”“富在民生”,可知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求富”的主张。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一些近代民用企业,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军事工业,C项是新式学校,均可排除。
【答案】D
【跟踪训练1】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典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马关条约》内容的是( )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广州、厦门、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③中的广州、厦门是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D
【跟踪训练2】19世纪末,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者从清政府手中获取的白银共有( )
A.2 100万两
B.2亿两
C.2.3亿两
D.3 000万两
【典例3】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是( )
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解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材料中“举人的行动”指的是公车上书。
【答案】C
【跟踪训练3】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整个民族。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他就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典例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帖。这一揭帖揭示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B.清政府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C.清政府开始觉醒,加强了反帝斗争
D.下层民众生活困难,起而反清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兴起并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答案】A
【跟踪训练4】爷爷把收藏的一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这些照片是1905年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 )
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
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D.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
06
中考重现
1.(2020·贵州黔东南·6)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了(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选B。
2.(2020·山东威海·5)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
A.湖北织布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京师同文馆
A【解析】由材料“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可知这是受洋务派“求富”思想的指导。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湖北织布局,故A符合题意;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兴办的军事企业,排除B、C;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设立的新式学堂,排除D。故选A。
3.(2020·江苏苏州·6)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提到:张之洞为了把汉阳铁厂放在他的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超出计划,只好一再追加。这反映出洋务派( )
A.办军事企业缺乏经验 B.对企业管理封建落后
C.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 D.办企业资金严重匮乏
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创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并没有依据资源优势,而是以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官职影响力来创办,结果出现了资本的过度消耗,这是官僚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反映出洋务派对企业管理封建落后。故选B。
4.(2020·江苏扬州·5)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开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A【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此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始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故A项正确。
5.(2020·湖南衡阳·5)漫画针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侧漫画反映的事件( )
A.践行“实业救国”政策
B.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
C.进行制度变革尝试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B【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B项。践行“实业救国”政策的是张謇等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并没有进行制度变革尝试,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C、D三项。
6.(2020·黑龙江大庆·15)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中,在黄海勇击日寇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宝贵
D.邓世昌
D【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因此邓世昌是黄海海战中勇击日寇的民族英雄,故选D项。
7.(2020·四川遂宁·1)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通商 D.设厂
D【解析】“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这项特权是片面最惠国待遇。1895年中国战败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英国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可以获得开设工厂的权利,D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因此不包括割地和赔款,A、B错误;英国此前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已经获得了通商的特权,C错误。综上故选D。
8.(2020·湖北鄂州·2)下表显示的是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的变化,导致列强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放五口通商
B.清政府赔款2 100万银元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解析】根据表中的时间“1898年”“1900年”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此后列强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一特权,因此列强在中国办厂的数目迅速增加。故C项符合题意。
9.(2020·湖北荆门·3)《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出现了题干中所反映的“裂似瓜”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C项。
10.(2020·云南·7)《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材料叙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 )
A.虎门销烟
B.公车上书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B【解析】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 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11.(2020·四川内江·3)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创办者是( )
A.谭嗣同
B.严复
C.梁启超
D.康有为
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国闻报》是严复在北方创办的最有影响的报纸,故B符合题意。
12.(2020·云南昆明·9)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
A.福州船政学堂
B.北洋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京师大学堂
D【解析】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13.(2020·北京·13)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D【解析】“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B两项不正确;“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故C项不正确,D项正确。故选D项。
14.(2020·四川自贡·6)民遥勾勒出尘封的历史画面。“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该民谣描写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通过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符合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故选B。
15.(2020·湖南衡阳·6)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C【解析】根据“1900年6月2日”“天津火车站”“大刀和旗帜”,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义和团在北京、天津等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情景,故选C。
16.(2020·湖南怀化·4)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 )
A.《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
D.《尼布楚条约》和《辛丑条约》
C【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C项;《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A、B两项;《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签订的,不属于近代,排除D项。
17.(2020·内蒙古赤峰·5)“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辱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御意识的全部丧失。”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该材料观点的是( )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A【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民族抵御意识的全部丧失”可知,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符合题意;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故B项不符合题意;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和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故C项不符合题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是清政府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