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滚得远》(课件)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怎样滚得远》(课件)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09 15: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怎样滚得远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利用斜坡滚动物体,可以省时省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思考
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物体滚动的距离呢?
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物体滚动的距离。
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只研究斜坡与地面成多少度角时,物体滚得远一些。
根据生活经验,你觉得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呢?
角度越大滚得越远。
角度越小滚得越远。
可能有更合适的角度……
我们可以选择30度、45度、60度角先来试一试。




……




用木板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成相应的角度。
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
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
等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
要把斜坡搭正、搭牢,不能歪着,也不能晃动。








要把圆柱形物体放正,不能用手去推。




要从同样的位置往下滚,起点处可以在木板上做好标记。
30°
45°
60°




在测量时,卷尺所在的边和斜坡的底边互相垂直。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一小组的实验场地、器材、操作方法等都要尽可能相同,以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每次滚动的距离,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想一想:为什么要做多次实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使获得的结论更可靠。




第一小组实验记录:斜坡与地面成30°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30°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坡角
滚动距离 (cm)
次数
556
563
543
554





第一小组实验记录:斜坡与地面成45°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45°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坡角
滚动距离 (cm)
次数
603
588
599
597





第一小组实验记录:斜坡与地面成60°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60°
坡角
滚动距离 (cm)
次数
525
527
511
521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第一小组实验记录: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30° 556 563 543 554
45° 603 588 599 597
60° 525 527 511 521
坡角
滚动距离 (cm)
次数




思考:
1.通过这三个不同角度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2.其他的角度会不会滚得更远,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展开研究?
第一小组实验记录: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30° 556 563 543 554
45° 603 588 599 597
60° 525 527 511 521
15°
75°
40°
50°
坡角
滚动距离 (cm)
次数




第一小组实验记录: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30° 556 563 543 554
45° 603 588 599 597
60° 525 527 511 521
15° 498 444 495 479
75° 210 175 185 190
40° 595 580 575 583
50° 565 545 523 544
坡角
滚动距离 (cm)
次数








为了方便我们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借助条形统计图来观察。
第一小组实验数据




观察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的距离也不同。
做几次同样的实验,再求平均数,得到的结论更可靠。
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




课后,我们还可以换个思路去做数学实验,我们可以研究:如果斜坡长度不同,物体滚动的距离又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把圆柱体换成球,那么又会怎样呢?自己去试一试吧。




出于安全的考虑,像滑滑梯、无障碍通道,他们的坡度就比较平缓,更适合滑行或行走。
生活中所有的斜坡都设计成45°可以吗?为什么?
生活中所有的斜坡都设计成45°
出于安全的考虑,像滑滑梯、无障碍通道等,它们的坡度就比较平缓,这样更适合滑行或行走。
角可以吗?为什么?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