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漫画中熊代表俄罗斯,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
它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机,深刻形象地展示出来,反映了爱国者试图唤醒国人以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危急存亡之际,先进的中国人会如何应对呢
让我们通过成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起来进行学习。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构建列强侵略大事记 ,二十世纪初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总结列强侵略的特点。
2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家国情怀:了解中国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牺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壹
喜欢“写信”的康有为
贰
“非典型”的民众运动
叁
中国继续“沉沦”
目录
肆
课堂小结
第一篇章
喜欢“写信”的康有为
谁在挽救民族危亡,成效如何?
(2)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断壮大。
(3)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1)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晚清读书人认识到,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一、戊戌变法背景
“咸奉伪经为圣法,诵读尊信,奉持施行,违者以非圣无法论,亦无一人敢违者,亦无一人敢疑者”。有为此书在当时反响激烈,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
第十二卷《孔子论制法尧舜文王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改制只是效法尧舜,原因在于“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然其恶乎夺而重仁让”。所以有了禅让制,他非常推崇这种盛德,“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思考: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康有为提出什么样的主张?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主张?
材料: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闻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海内震惶,乱民蠢动...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此固万国谋自强者,所殊途而一辙....近俄与日本、暹罗变政维新,遂以辟地自强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旧不改,遂以削地灭亡矣....新旧变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择焉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照片中两位近代“名人”,坐着的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他的出身,是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内心火热,“日有新思";另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亦师亦友,时人有“康梁”之称。
康有为主张效法西方,"变法自强”变政维新”。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咸以分中国为言”,康有为提出“变法、维新”以“图存”的主张,主要源于这一时代背景下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当然也有解决清廷面临的统治危机的目的。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写于1898年,是康有为写给清光绪帝的折子,也被称为《上清帝第六书》。看起来,康有为很喜欢给皇帝“写信”啊。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此前五次康有为的上书。
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是康有为屡次上书的直接动因。
早在1888年,康有为即因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西南边陲,而提出“变成法”的主张。1895年,他更是因《马关条约》的刺激连上三书,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上清帝第二书》,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公车上书”。
这些上书,其核心主张与《上清帝第六书)并无本质不同,都是要求皇帝“变法自强”,以救亡图存。康有为接连上书,展现了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担当。
那康有为上书的社会反响如何呢?
《新学伪经考》指出封建统治者尊奉的古文经学是“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
《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宣扬“托古改制”,阐发了变法的理论依据。这两本书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影响,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人论“其火山大喷火也, 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由此成为维新变法的“旗手”。
材料:这一举动(第一次上书)在当时上下麻木、讳言变革的氛围中,几乎无人支持和理解。大臣斥之“狂生”,士大夫们“群疑交集”,对康有为多有攻击之语。友善者亦劝其“匆言国事,宜以金石陶遣......
尽管群情激愤,这次上书(第二次上书)的结局也并不比第一次好些。都察院借口条约已签,无法挽回,拒不接受上书。而上书之前,就有反对者蓄意“阻挠此举,妄造飞言恐.街上遍贴飞书,诬攻无所不至”。
——宋德华《从康有为上书看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
思考:我们看到,康有为的上书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也因此遭到了保守势力的诬蔑和攻击。正因不被理解和支持,康有为想到了一个妙招,以减少变法阻力,宜扬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的“历史纵横"”栏目,判断一下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宣传?
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中西并用
原因:托古改制,以孔子名义宣传变法,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实行君主立宪制)
直接原因: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结果:未送达御前,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1)序幕——公车上(1895年)
二、戊戌变法过程
材料: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虽然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国是: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明定国是表明开展戊戌变法的决心。
(2)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
二、戊戌变法过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三、戊戌变法内容
属于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1、除旧:裁撤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淘汰八旗绿营旧兵
2、布新: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3、作用(影响):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军事:提升军事实力
4、特点:
①改革范围广,力度大,改革操之过急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四、戊戌变法结果——戊戌政变(1898.9.21)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止。
早期:(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王西京的《远去的足音》描绘了戊戌变法六君子慷慨赴义的悲壮一幕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社会基础、组织,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措施密集、牵涉太广)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策略失误)。
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有妥协性)
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材料1: 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出的勇敢回应。维新失败后,主动权转移到一个具有传统形式之神秘社团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之中。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2: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材料3: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五、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篇章
“非典型”的民众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是事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自身软弱妥协,难以承担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也是事实,这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面对穷凶极恶的列强,我们怎么办?下面我们来了解一场“非典型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廊坊大捷》,戴泽,1973年
《光绪帝接见义和团民众》,
法国某画报
思考:两幅画中描绘的义和团民众形象有什么差别?
在当时的西方报刊里,义和团民众是凶残嗜杀的“暴徒”、“拳匪”;在当代中国画家笔下,他们又是英勇抗争的英雄,为什么他们的形象如此矛盾?
1、义和团将斗争矛头对准洋人、“洋物”,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因此遭到西方的仇视和诬蔑。
2、义和团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运动,具有“非典型”的一面。它轰然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际的民族危机之中,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以及旧式小农、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解体而蒙受的痛苦。
3、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可被视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的“英雄”们的斗争。
材料1: 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民之树木天苗,无一岁不遭虫旱之灾,国不泰而民不安,怒恼天庭。
——《拳时上谕·杂录》
材料2:我们所最不能了解者,即素称怯懦之华人,而能如此安然就死,无动于怀。在此无数处死华人之中,余尚未听见一人曾经略为表现一点恐惧或动情之痕迹。
——[德]瓦德西著,王光祈译《瓦德西拳乱笔记》
一、义和团形象
思考:结合材料,你能对义和团民众的形象矛盾不一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吗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反洋教的斗争。
西方势力深人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材料1: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
——义和团揭帖
材料2:民众和乡绅把自然灾害的频发归因于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宣传异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触犯了神灵;外国人修路时毁坏了地下的“龙脉”,开矿时放走了山中的“宝气”,从而破坏了风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二、义和团兴起
思考: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是在山东
2、过程
1898年冬,开始兴起,蔓延到山东、直隶
1899年底,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说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义和团兴起
思考:如何评价“扶清灭洋”这一口号?这一口号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各方态度:
①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等;
②、英、美等八国;
③慈禧太后
剿:“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抚:“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
——《上谕》1900年6月26日
剿:“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二、义和团兴起
进步性:
①爱国反帝倾向,
②展现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侵略计划。
局限性:
①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②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国亦不能以待印度之法待中国也 。
——英国外交官员布鲁克德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2:“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揭帖
材料3: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义和团的评价
第三篇章
中国继续“沉沦”
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
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各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义和团民众的抗战使蓄谋已久的列强找到了侵华的借口,1900年,八国联军悍然出兵中国。这一年,是中国旧历“庚子”年,故有学者称之为“庚子国难”。
1、背景: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一、八国联军侵华
2、影响:瓦解统治
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乘机侵占中国东北。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 王尔敏《拳变时期的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一、八国联军侵华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警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一、《辛丑条约》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列强侵华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的趋势。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趋势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第四篇章
课堂小结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行动起来,不惜流血牺牲,以尽“匹夫之责”。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义和团运动,虽然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值得后人的敬仰。腐朽的清朝统治阶级为了一己之利,断送了戊戌维新的改革进程;八国联军凭借着坚船利炮,镇压了人民的抗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改革之路已经不通,革命便在所难免。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两个运动:
1900年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百日维新”失败
三个变化: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年9月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898年6月
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处于改革新政和民主革命的前夜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个主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东南互保
戊戌维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