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件:美猴王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件:美猴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4 19: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美

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尽管如此,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作者简介《西游记》全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它是我过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关于《西游记》: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神话小说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juān bèng mí míng jié
镌 迸 裂 麋鹿 瞑 目 石碣
天造地设:指天地安排好了的,自然形成的 又合乎人们理想的事物。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多,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研习课文1、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文章的结构:一、开端(1)石猴出世。
二、发展(2—3)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瀑布。第一层(2)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3)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三、高潮、结局(4)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 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好猴”—“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二层(“众猴听到”----结束)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一、从石猴变成美猴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他的美表现在哪里?
二、美猴王当然是个虚构的形象,这个形象有何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把握形象  石猴变成美猴王的主要原因是:他快乐、合群、聪明、勇敢、敏捷、有本领、有见识、讲信义、造福众人、深孚众望。身世美 。        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跳入瀑布泉中性格美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作者通过书中的神魔世界,阴冥地府,人间国度,反映当时社会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现实。孙悟空大闹天宫、斩妖除魔,正是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帝王专制的表现。也是作者痛恨封建专制主义,寄希望于英雄豪杰救世的创作思想的体现。拓展延伸 体验感悟 小时候你们常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怎么样怎么样,今天就实现大家这个愿望,给大伙这个机会,请你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说说你准备干些什么?
练习巩固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bèng ( )裂 mí( )鹿  míng( ) 目
天造dìshè (  ) tāotāo (  )不竭
lìjuàn (  )神疲   喜不 zìshèng (  )
二、填空题
(1)《西游记》的作者是( ),他是( )代的( )家。
(2)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是( ),请再写出有关孙悟空的两个故事名称:( )、( )。 迸麋瞑地设滔滔力倦自胜吴承恩明小说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