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把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选出来,填在括号里。
(1)
A.侵袭qīn B.喷香pēn C.偏僻pì D.分外fèn
(2)
A.鸿鹄hú B.间断jiàn
C.依偎wéi D.炽热chì( )
(3)
A.暂时zàn B.处境chǔ C.追悼dào D.坚劲jìn
(4)
A.燕山yān B.油腻mì C.方便biàn D.褐色hè
【答案】(1)B
(2)C
(3)D
(4)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1)这句中ACD加点字读音正确,B项“喷香pēn”应读pèn xiāng;
(2)这组中ABD项正确,C项“依偎wéi”应读 wēi;
(3)这组中ABC三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D项“坚劲jìn”应读 jìng;
(4)这组中ACD三项加点字正确,“油腻mì”应读nì;
故答案为: (1)B;(2)C;(3)D;(4)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下列每一组词语的书写都有一项是错误的,把选项写在括号里。
(1)
A.寂寞 B.清脆 C.姿格 D.万象更新
(2)
A.玻璃 B.骏峭 C.倒霉 D.锲而不舍
(3)
A.筷子 B.花蕊 C.躲避 D.司空见贯
(4)
A.书藉 B.幼稚 C.洪亮 D.见微知著
【答案】(1)C
(2)B
(3)D
(4)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1)这组中ABD三项中词语书写正确,C项“姿格”应写作“资格”;
(2)这组ACD项词语书写正确,B项“骏峭”应写作“俊俏”;
(3)这组中ABC三项中词语书写正确,D项中“司空见贯”应写作“司空见惯”;
(4)这组中BCD三项中词语书写正确,A项中“书藉”应写作“书籍”;
故答案为: (1)C;(2)B;(3)D;(4)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B.这么难的数学卷,他竟然能考100分,真让人难以置信。
C.妈妈翻箱倒柜,也没找到那对耳钉。
D.突击队员乘胜追击,一举粉碎了敌人的神机妙算。
【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
D项中“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这个词含有“褒义”,这句中用来形容“敌人”,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2023六下·长春)根据对联知识,“大地春光红艳艳”的下联应该是哪一句?( )
A.祖国处处气象新 B.一声爆竹万家春
C.神州佳节乐陶陶 D.重重绿树绿重重
【答案】C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对联讲究词语对仗平仄协调,要求尾字上仄下平。根据上联内容“大地”应与“神州”相对应。尾字“艳”为是仄声,是上联;“陶”是平声,仄平相对,故为下联。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联。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5.与“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中的加点部分没有共同特点的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B.爸爸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许是饿惨了,整整吃了三碗饭。
C.今天语文测试时,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D.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答案】B
【知识点】夸张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结合题目中句子,句子中“喜得快要发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阅读各项中句子,ACD三项中句子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中句子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
6.下列各句中,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表现手法不一样的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石灰吟》,运用借物喻理的表现方法,借助描写石灰,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阅读各项中诗句;A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借助描写竹子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气节;
B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助描写马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C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描写了京城的春景,没有运用借物喻理的表现方法;
D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描写梅花,表达对不落世俗的高尚气节的赞美。
故答案为: C;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7.下列诗句不适合加入红色诗词集的是( )
A.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B.春雨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答案】D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出自夏明翰《就义诗》,描写了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B项“春雨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是《春天的故事》的歌词,赞美了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开拓创新的精神;
C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毛泽东《七律 长征》,赞美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坚强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三项都属于红色诗词;
D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宋代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不属于红色诗词。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对红色诗词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做出选择。
8.与“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所蕴含的道理相似的俗语是( )
A.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意思是我们要了解事物的特点,必须亲自去体验和实践;阅读各项,A项“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教育人要用心读书;
B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无论跟什么事物相处时间长了,就会了解它的习性。教育人要注重实践和实地探究,与题目中“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蕴含的道理相同。
C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育人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
D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教育人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看懂人心。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目考查对格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平时学习积累的格言,依据格言的意思和题目中格言蕴含的道理,进行正确运用和作答。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走马观花(骑)
B.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不如)
C.赴汤蹈火(热水)
D.泣涕零如雨(一点没有)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对加点字的理解,ABC三项中对加点字的理解是正确的;
D项中“泣涕零如雨”意思是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零”是滴落的意思;这项对“零”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体会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10.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福气多多。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就表达了课文的观点。
C.《腊八粥》是老舍先生的作品。
D.《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为统领来叙述的。
【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作者作品;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结合各项中的表述,根据相关课文内容,ABD三项中对课文的表述以及对习俗寓意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中《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的学习以及节日习俗的掌握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11.按要求填空
(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人们常用“润物无声”赞美老师。它其实出自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 。
(3)按《匆匆》原文填空:
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
【答案】(1)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逃去如飞;千门万户;略;略;略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1)这句中“孰”是“谁”的意思,“为”是“认为”的意思,“知”指的是“智慧”“知识”等;结合对重点字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2)“润物无声”出自《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3)结合课文《匆匆》中的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 ”书写时“逃去如飞”的“逃”是走之旁,里面是“兆”;“徘徊”都是双人旁,左右结构;“初阳”的“初”是衣部旁,左右结构;“蒸融”的“融”右边是“虫”字旁。
故答案为: (1)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逃去如飞;千门万户;徘徊;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涉及课文理解的内容。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12.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推荐一本你读过的书。
【答案】我推荐阅读《西游记》,它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能抵挡所有的困难。
【知识点】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 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推荐。作答时要结合书籍的主要内容,根据对书籍内容和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进行推荐作答,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故答案为: 我推荐阅读《西游记》,它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能抵挡所有的困难。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第一次上学
第一次上学,是件永生难忘的事情。就我自己来说,许多情景至今仍清晰如昨:
我使用的第一个花书包,是母亲买了二尺红底白花的花布为我缝制的;第一个铅笔盒,上面有“木兰从军”的图案,是姐姐送的;第一块石板,是我到文具店自己挑的……①那些很一般的东西,在我看来却庄严而神圣得无与伦比。
我所就读的北京方家胡同小学,是一所很老的学校,老舍先生曾经在那儿当过校长。学校的东边是女二中,南边是二十一中,北边就是著名的国子监。方家胡同小学的教学、是相当严格、相当不错的。我们家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让我去读,大概就是看中了它的古老和严格。
记得还没开学。我们家的老七就怪声怪气地对我说,哈,您要上学啦,要上学啦……②
他的意思很明白,进了学校就是马上了笼头,牛上了轭,就要老老实实受管制了,再不能水下房上,再不能天马行空。后来我也明白,进了学校,就要负起一份责任,挑起一副担子,就要认真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迈步走了。
第一天上学,是母亲送的我。母亲牵着我的手,和我一同走在幽长的胡同里,我不明白为什么第一天上学还要人送,但母亲坚持要送。母亲的手在学校的门口将我松开,我在母亲的目光里向教室走去,记得当时我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母亲,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③
很美好,很有意境的画面,成了永恒的一瞬,深深地嵌在我的脑海里。
1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②(说话、唱歌等)声音、语气或腔调古怪难听。
1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第一次上学的哪三个情景。
1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很有意境的画面”指的是什么?
16.选文中三处省略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A.表示重复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列举的省略
【答案】13.无与伦比;怪声怪气
14.上学前的准备;亲人的态度;母亲带我上学
15.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去。
16.C;A;B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3.结合短文中词语的意思,“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怪声怪气”意思是(说话、唱歌等)声音、语气或腔调古怪难听。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正确书写作答。
故答案为:无与伦比;怪声怪气
14.结合文中对“我第一次上学”的描写,主要描写了上学前家人为我做的准备,家长老七的态度以及母亲送我上学这三个情景;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上学前的准备;亲人的态度;母亲带我上学
15.结合上下文,“很有意境的画面”指的是当时我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母亲,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结合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去。
16.“第一块石板,是我到文具店自己挑的……”这句中省略号表述对上学准备的物品的列举进行省略;“记得还没开学。我们家的老七就怪声怪气地对我说,哈,您要上学啦,要上学啦……”这句中表示老七一直在重复这句话,省略号表示“重复内容的省略”;“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这句中表示要表达的意思没有说完,省略号表是“语意未尽”;结合句子的意思,体会省略号的作用,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C;A;B
课外阅读。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____,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____”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7.短文论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
A.引用 B.比喻 C.举例 D.对比
18.第一处横线上不适合填入的词语是( )
A.瞬息万变 B.日新月异 C.千变万化 D.天翻地覆
19.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第二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短文围绕着“学与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写下来。
21.阅读短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①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②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他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是:
解决的办法有:
明白的道理是:
【答案】17.C
18.D
19.B
20.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1.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承上启下;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去问妈妈。;因为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知识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7.阅读短文内容,主要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C
18.结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____,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这句中表述,应该用“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千变万化”形容当今的世界,说明当今世界变化极快。“天翻地覆”说明变化很大,与句子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不适合。
故答案为:D
19.结合第③自然段的表述,主要描写了向别人请教的重要性,结合句子的表述,以及各个选项的内容,应该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行作答,说明应该虚心拜所有人为师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选择作答。
故答案为:B
20.结合文中表述,以及文中列举的事例,说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观点,结合文中的内容进行描写作答。
故答案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1.阅读第④自然段,这段是围绕“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来写的,在文中这句话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结合文中的描写,沈括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发现为什么同样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通过去问妈妈以及跟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中亲身体验去寻找答案,最后发现是因为山中的气温较低,使得桃花的开花时间比较短。结合文中的表述,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①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开启下文;②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去问妈妈。因为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三、写作。
22.你的心愿是什么?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可以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要求语言流畅、意思清楚、明白。题目自拟。
要求:书写工整,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字数不少于450。诗歌字数可以减少。
【答案】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天文学家。虽然大家都觉得我可以当一名作家,可我对写作没有多大兴趣,我喜欢的是浩瀚的宇宙。
每当我仰望夜空时,总会感叹为什么这儿的夜空这么暗呢?别处的星星就像无数明灯一样,不停地闪烁。于是,我心中萌发了当天文学家的念头。
我从小向往自由,不喜欢被人约束,于是,我喜欢无边的宇宙。我常常想,如果我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天文望远镜,那就能将我那颗小小的心安放在茫茫星空了。每当我和妈妈分享这个想法,妈妈都说:“你要是真的感兴趣,多少钱我都买给你。但梦想不是纸上谈兵,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有了当天文学家的心愿之后,一连串的问题随之冒出来:“当天文学家辛苦吗?中国的天文学家并不多,这说明这个职业很难。但我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既然是梦想,那就要有规划,就要努力去完成它。努力完成的叫梦想,随便说说的叫空想。我属于前者,我对梦想做出了规划的第一步——向天文望远镜的制造进发!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的心愿”。作答时要把自己的心愿是什么写清楚,写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我的愿望”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相当天文学家的愿望,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把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选出来,填在括号里。
(1)
A.侵袭qīn B.喷香pēn C.偏僻pì D.分外fèn
(2)
A.鸿鹄hú B.间断jiàn
C.依偎wéi D.炽热chì( )
(3)
A.暂时zàn B.处境chǔ C.追悼dào D.坚劲jìn
(4)
A.燕山yān B.油腻mì C.方便biàn D.褐色hè
2.下列每一组词语的书写都有一项是错误的,把选项写在括号里。
(1)
A.寂寞 B.清脆 C.姿格 D.万象更新
(2)
A.玻璃 B.骏峭 C.倒霉 D.锲而不舍
(3)
A.筷子 B.花蕊 C.躲避 D.司空见贯
(4)
A.书藉 B.幼稚 C.洪亮 D.见微知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B.这么难的数学卷,他竟然能考100分,真让人难以置信。
C.妈妈翻箱倒柜,也没找到那对耳钉。
D.突击队员乘胜追击,一举粉碎了敌人的神机妙算。
4.(2023六下·长春)根据对联知识,“大地春光红艳艳”的下联应该是哪一句?( )
A.祖国处处气象新 B.一声爆竹万家春
C.神州佳节乐陶陶 D.重重绿树绿重重
5.与“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中的加点部分没有共同特点的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B.爸爸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许是饿惨了,整整吃了三碗饭。
C.今天语文测试时,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D.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6.下列各句中,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表现手法不一样的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下列诗句不适合加入红色诗词集的是( )
A.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B.春雨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8.与“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所蕴含的道理相似的俗语是( )
A.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走马观花(骑)
B.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不如)
C.赴汤蹈火(热水)
D.泣涕零如雨(一点没有)
10.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福气多多。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就表达了课文的观点。
C.《腊八粥》是老舍先生的作品。
D.《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为统领来叙述的。
11.按要求填空
(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人们常用“润物无声”赞美老师。它其实出自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 。
(3)按《匆匆》原文填空:
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
12.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推荐一本你读过的书。
二、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第一次上学
第一次上学,是件永生难忘的事情。就我自己来说,许多情景至今仍清晰如昨:
我使用的第一个花书包,是母亲买了二尺红底白花的花布为我缝制的;第一个铅笔盒,上面有“木兰从军”的图案,是姐姐送的;第一块石板,是我到文具店自己挑的……①那些很一般的东西,在我看来却庄严而神圣得无与伦比。
我所就读的北京方家胡同小学,是一所很老的学校,老舍先生曾经在那儿当过校长。学校的东边是女二中,南边是二十一中,北边就是著名的国子监。方家胡同小学的教学、是相当严格、相当不错的。我们家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让我去读,大概就是看中了它的古老和严格。
记得还没开学。我们家的老七就怪声怪气地对我说,哈,您要上学啦,要上学啦……②
他的意思很明白,进了学校就是马上了笼头,牛上了轭,就要老老实实受管制了,再不能水下房上,再不能天马行空。后来我也明白,进了学校,就要负起一份责任,挑起一副担子,就要认真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迈步走了。
第一天上学,是母亲送的我。母亲牵着我的手,和我一同走在幽长的胡同里,我不明白为什么第一天上学还要人送,但母亲坚持要送。母亲的手在学校的门口将我松开,我在母亲的目光里向教室走去,记得当时我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母亲,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③
很美好,很有意境的画面,成了永恒的一瞬,深深地嵌在我的脑海里。
1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②(说话、唱歌等)声音、语气或腔调古怪难听。
1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第一次上学的哪三个情景。
1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很有意境的画面”指的是什么?
16.选文中三处省略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A.表示重复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列举的省略
课外阅读。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____,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____”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7.短文论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
A.引用 B.比喻 C.举例 D.对比
18.第一处横线上不适合填入的词语是( )
A.瞬息万变 B.日新月异 C.千变万化 D.天翻地覆
19.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第二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短文围绕着“学与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写下来。
21.阅读短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①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②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他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是:
解决的办法有:
明白的道理是:
三、写作。
22.你的心愿是什么?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可以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要求语言流畅、意思清楚、明白。题目自拟。
要求:书写工整,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字数不少于450。诗歌字数可以减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3)D
(4)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1)这句中ACD加点字读音正确,B项“喷香pēn”应读pèn xiāng;
(2)这组中ABD项正确,C项“依偎wéi”应读 wēi;
(3)这组中ABC三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D项“坚劲jìn”应读 jìng;
(4)这组中ACD三项加点字正确,“油腻mì”应读nì;
故答案为: (1)B;(2)C;(3)D;(4)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答案】(1)C
(2)B
(3)D
(4)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1)这组中ABD三项中词语书写正确,C项“姿格”应写作“资格”;
(2)这组ACD项词语书写正确,B项“骏峭”应写作“俊俏”;
(3)这组中ABC三项中词语书写正确,D项中“司空见贯”应写作“司空见惯”;
(4)这组中BCD三项中词语书写正确,A项中“书藉”应写作“书籍”;
故答案为: (1)C;(2)B;(3)D;(4)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
D项中“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这个词含有“褒义”,这句中用来形容“敌人”,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答案】C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对联讲究词语对仗平仄协调,要求尾字上仄下平。根据上联内容“大地”应与“神州”相对应。尾字“艳”为是仄声,是上联;“陶”是平声,仄平相对,故为下联。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对联。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5.【答案】B
【知识点】夸张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结合题目中句子,句子中“喜得快要发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阅读各项中句子,ACD三项中句子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中句子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
6.【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石灰吟》,运用借物喻理的表现方法,借助描写石灰,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阅读各项中诗句;A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借助描写竹子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气节;
B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助描写马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C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描写了京城的春景,没有运用借物喻理的表现方法;
D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描写梅花,表达对不落世俗的高尚气节的赞美。
故答案为: C;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7.【答案】D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出自夏明翰《就义诗》,描写了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B项“春雨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是《春天的故事》的歌词,赞美了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开拓创新的精神;
C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毛泽东《七律 长征》,赞美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坚强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三项都属于红色诗词;
D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宋代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不属于红色诗词。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对红色诗词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做出选择。
8.【答案】B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意思是我们要了解事物的特点,必须亲自去体验和实践;阅读各项,A项“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教育人要用心读书;
B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无论跟什么事物相处时间长了,就会了解它的习性。教育人要注重实践和实地探究,与题目中“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蕴含的道理相同。
C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育人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
D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教育人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看懂人心。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目考查对格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平时学习积累的格言,依据格言的意思和题目中格言蕴含的道理,进行正确运用和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对加点字的理解,ABC三项中对加点字的理解是正确的;
D项中“泣涕零如雨”意思是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零”是滴落的意思;这项对“零”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体会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10.【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作者作品;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结合各项中的表述,根据相关课文内容,ABD三项中对课文的表述以及对习俗寓意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中《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的学习以及节日习俗的掌握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11.【答案】(1)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逃去如飞;千门万户;略;略;略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1)这句中“孰”是“谁”的意思,“为”是“认为”的意思,“知”指的是“智慧”“知识”等;结合对重点字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2)“润物无声”出自《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3)结合课文《匆匆》中的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 ”书写时“逃去如飞”的“逃”是走之旁,里面是“兆”;“徘徊”都是双人旁,左右结构;“初阳”的“初”是衣部旁,左右结构;“蒸融”的“融”右边是“虫”字旁。
故答案为: (1)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逃去如飞;千门万户;徘徊;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涉及课文理解的内容。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12.【答案】我推荐阅读《西游记》,它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能抵挡所有的困难。
【知识点】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 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推荐。作答时要结合书籍的主要内容,根据对书籍内容和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进行推荐作答,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故答案为: 我推荐阅读《西游记》,它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能抵挡所有的困难。
【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13.无与伦比;怪声怪气
14.上学前的准备;亲人的态度;母亲带我上学
15.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去。
16.C;A;B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3.结合短文中词语的意思,“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怪声怪气”意思是(说话、唱歌等)声音、语气或腔调古怪难听。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正确书写作答。
故答案为:无与伦比;怪声怪气
14.结合文中对“我第一次上学”的描写,主要描写了上学前家人为我做的准备,家长老七的态度以及母亲送我上学这三个情景;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上学前的准备;亲人的态度;母亲带我上学
15.结合上下文,“很有意境的画面”指的是当时我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母亲,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结合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去。
16.“第一块石板,是我到文具店自己挑的……”这句中省略号表述对上学准备的物品的列举进行省略;“记得还没开学。我们家的老七就怪声怪气地对我说,哈,您要上学啦,要上学啦……”这句中表示老七一直在重复这句话,省略号表示“重复内容的省略”;“母亲站在早晨的阳光里,穿着旗袍,向我挥手,鼓励我自己走进……”这句中表示要表达的意思没有说完,省略号表是“语意未尽”;结合句子的意思,体会省略号的作用,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C;A;B
【答案】17.C
18.D
19.B
20.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1.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承上启下;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去问妈妈。;因为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知识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7.阅读短文内容,主要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C
18.结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____,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这句中表述,应该用“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千变万化”形容当今的世界,说明当今世界变化极快。“天翻地覆”说明变化很大,与句子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不适合。
故答案为:D
19.结合第③自然段的表述,主要描写了向别人请教的重要性,结合句子的表述,以及各个选项的内容,应该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行作答,说明应该虚心拜所有人为师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选择作答。
故答案为:B
20.结合文中表述,以及文中列举的事例,说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观点,结合文中的内容进行描写作答。
故答案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1.阅读第④自然段,这段是围绕“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来写的,在文中这句话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结合文中的描写,沈括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发现为什么同样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通过去问妈妈以及跟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中亲身体验去寻找答案,最后发现是因为山中的气温较低,使得桃花的开花时间比较短。结合文中的表述,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①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开启下文;②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去问妈妈。因为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22.【答案】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天文学家。虽然大家都觉得我可以当一名作家,可我对写作没有多大兴趣,我喜欢的是浩瀚的宇宙。
每当我仰望夜空时,总会感叹为什么这儿的夜空这么暗呢?别处的星星就像无数明灯一样,不停地闪烁。于是,我心中萌发了当天文学家的念头。
我从小向往自由,不喜欢被人约束,于是,我喜欢无边的宇宙。我常常想,如果我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天文望远镜,那就能将我那颗小小的心安放在茫茫星空了。每当我和妈妈分享这个想法,妈妈都说:“你要是真的感兴趣,多少钱我都买给你。但梦想不是纸上谈兵,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有了当天文学家的心愿之后,一连串的问题随之冒出来:“当天文学家辛苦吗?中国的天文学家并不多,这说明这个职业很难。但我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既然是梦想,那就要有规划,就要努力去完成它。努力完成的叫梦想,随便说说的叫空想。我属于前者,我对梦想做出了规划的第一步——向天文望远镜的制造进发!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写一写“自己的心愿”。作答时要把自己的心愿是什么写清楚,写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我的愿望”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相当天文学家的愿望,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