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9 19:0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9课
说“木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目标



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学习重难点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知人论世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文题解读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以记叙、议论或说明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学生活动
1.阅读《说“木叶”》,用思维结构图说明作者的写作思路,小组展示。
2.用图示法说明古诗词中“木叶”“树叶”“落木”和“树”“木”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借助文后的“意象”补白,手绘《说“木叶”》一文所引诗歌及其所涉意象的知识图谱。
文本探究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① 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
② 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4.既然“树”与“木”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印象。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欣赏杜牧《登高》
以上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登高》 杜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6.“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显示)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7.说出“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什么不同。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8.指出“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9.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10.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
1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12.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主题归纳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