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厘清情节结构,了解戏剧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2.学习通过语言细微处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3.品味戏剧语言,掌握鉴赏戏剧语言的基本方法。
4.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品读周朴园的语言,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学习重难点:
1.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品读周朴园的语言,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汗涔涔(cén) 惊愕( è )
昧心( mèi ) 郁热( yù )
沉吟( yín ) 规矩( guī ju )
蘩漪( fán yī) 窟窿(kū long )
2.积累词语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流落他乡: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外地。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萬),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
2.探背景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3.知常识
三一律: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雷雨》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预示着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
课本节选为第二幕,是剧情发展阶段,主要有两场戏,一是周、梅重逢,二是周、鲁斗争。第一场戏是情人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自私虚伪、老谋深算的一面;第二场戏是父子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父亲和资本家的一面。两场戏,对周朴园的形象朔造都是细致丰满的,从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对周朴园进行刻画,使这个人物成为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节选的两场戏,主要刻画了他的冷酷、虚伪、残忍与奸诈。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小姐,他和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侍萍赶出了家门,还让她抱走奄奄一息的病儿。侍萍被逼无路,跳河自杀,幸而遇救。他的冷酷于此可见一斑。但是,三十年后,当侍萍再见到他时,却看到他为她保存房间旧状,他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并表示想修一修侍萍的坟墓,而且在得知侍萍的身份后,他还反复述说自己的思念等等。虽然这其中不免带有虚伪和软化侍萍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因为他晚年家庭生活不如意,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因此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但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礼、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是他年轻时的恋人,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所以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他的幻想一下子破灭了,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于是发出了冷酷无情的质问。
2.本文以“雷雨”做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雨》的标题点明戏剧情节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酝酿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世纪2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3.有人说,在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中,周朴园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同意。在周朴园冷酷专制的背后,的确深藏着一些悲剧性因素。在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他是孤独的。从侍萍为他衬衣上绣梅花这一细节分析,他们曾有过两情相悦的经历,是封建大家庭的规范和封建门第观念扼杀了这种真情。就周朴园而言,在个人选择的同时自然含有被动因素,这在对蘩漪的冷淡和他对侍萍的思念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在把别人强行纳入封建规范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封建规范的受害者。最终,随着周冲触电、周萍自杀,周朴园的家庭也彻底崩溃了,所以说他也是个悲剧人物。
4.周朴园与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那么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年来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侍萍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让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了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侍萍既有意识地在隐藏自己的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5.第一场戏是围绕怎样的中心展开矛盾冲突的 这场冲突中最引人入胜的“戏”在哪里 请具体分析表现出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旧怨与新恨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历史的爱情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少爷丑恶的灵魂,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最精彩的“戏”在前半场,周朴园与侍萍从相遇到相认前的矛盾冲突波澜迭起——相遇述旧怨,相认生新恨。
性格特点分析:
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自私残忍
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虚伪
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
过去的侍萍:上当受骗,听天由命——善良软弱,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控诉罪行,蔑视金钱,憎恨丑恶——清醒,自尊,坚强
四、检测练习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屈 抱应 旷日持久 一帆风顺
B.贤惠 烦燥 樟木箱 卑鄙无赖
C.怀揣 缔听 冰窟窿 勾魂摄魄
D.混账 拖延 根深蒂固 哭哭啼啼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周公馆里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B.为了娶那位名门望族的小姐,你们逼着我们母子俩离开周家。
C.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结局的“元凶”,因此《雷雨》的批判矛头也直指周朴园这个罪魁祸首。
D.戏剧是一门美轮美奂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场景的构建、变幻,音乐、舞美的巧妙配合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困不能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经常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古村落的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与重门窄窗的建筑。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蘩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原因之一。
D.为配合“厕所革命”,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加强对景区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整治不文明旅游顽疾,有效引领景区的服务水平。
4.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
5.下面对《雷雨》一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雷雨》的标题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意义。说明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之夜,也预示着三十年代沉闷的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B.《雷雨》戏剧结构极为紧凑。课本节选部分巧妙地采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吸引着读者与观众。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冲突。《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D.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因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虚伪冷酷是其本性,对鲁侍萍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妇女只会始乱终弃。
6.《雷雨》中用了许多巧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儿四凤做佣人的这一家正是侍萍三十年前做佣人的那一家。
B.侍萍当年曾爱过周家公子周朴园,四凤又爱上了周家的又一代公子周冲。
C.鲁大海带领工人斗争的酱家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
D.四凤所爱的周家公子正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
7.对下面各项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了。
C.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认识我?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其中《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B.按照内容性质,戏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雷雨》属于多幕剧。
C.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D.词又称“曲子词”“诗余”,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情感婉转缠绵,刻画精细,如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蝶恋花》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抱—报;B项,燥—躁;C项,缔—谛。
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A项,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B项,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C项,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D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的美好漂亮。此处用错对象。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B项,并列不当,“妇孺及孩童”“孺”就是“孩童”。C项,结构混乱,“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应拆成两句话,“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或者“是……所产生的恶果”。
D项,搭配不当,应把“引领”改为“提高”。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D项,“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说法错误。表示话题转移。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雷雨》一剧的判断。D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表述绝对化。怀念有真心的成份,较为复杂。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年轻时的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贤慧体贴,周朴园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是初恋;更何况侍萍是在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后,主要是被父母逼走的;再加上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常让他回忆昔日与侍萍相处的日子。不过,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理解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女儿四凤做佣人的这一家正是侍萍三十年前做佣人的那一家”中侍萍和四凤同在一家做过佣人,合乎情理,又给人意外之感,“正是”揭示了前后两个事件的联系,属于“巧合”。B项,“侍萍当年曾爱过周家公子周朴园,四凤又爱上了周家的又一代公子周冲”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不属于“巧合”。C项,“鲁大海带领工人斗争的酱家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中“鲁大海带领工人反对资本家周朴园”与“周朴园是他的亲生父亲”两个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用“恰好是”关联起来,属于“巧合”。D项,“四凤所爱的周家公子正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中“四风爱上周家公子周萍”与“周萍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两个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正是”一词,明确了“巧合”的手法。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句子含义题,先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及陈述内容,理解其表层意;然后分析把握句子特征,比如关键词语、使用修辞等;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揣摩其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①的潜台词是: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②的潜台词是: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
③的潜台词是: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④的潜台词是: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了。
8.【答案】C
【解析】C.律诗除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外,首联、尾联不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