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加来道雄成长之路上的重要经历。
2.感受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3.体会加来道雄所说的怀疑精神、兴趣、毅力等基本精神品质对人成长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感受科学精神。
2.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惊诧(chà)不已 贪婪(lán) 撒手人寰(huán)
杜撰(zhuàn) 目眩(xuàn) 畏葸(xǐ)
怪诞(dàn) 鄙视(bǐ) 浩瀚(hàn)
可怖(bù)
2.积累词语
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冷嘲热讽:尖刻地嘲笑和讥讽。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同“刨根问底”。
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在弦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是其早期奠基人之一。同时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曾撰写多部科普作品,并参与多种科学节目的制作。
代表作品有《量子论现代导引》《不可思议的物理》《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爱因斯坦的宇宙》等。
2.探背景
在当代物理学中,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所了解。而加来道雄不畏艰辛,在《超越时空》一书中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的来龙去脉。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述说了超空间的早期历史,超空间理论可能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从理论上探讨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
3.知常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纬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
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150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三、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科普文,课文是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来谈的。作者通过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回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心路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
(二)文脉梳理
①对鲤鱼的遐思 ②爱因斯坦的故事
(三)文本探究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鉴赏技法
拟人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二是把生物拟人化。例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三是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
【课内赏析】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物理学知识高深莫测。本文虽然也夹杂着一些高深的物理学知识,读来却没有像一般说明文那样枯燥、难懂。对其形象地描述,增强了文章的感性认识,让我们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其科学态度。如对于鲤鱼世界的遐想,尤其是那场暴雨之后,对鲤鱼“科学家”心理行为的描述很是生动有趣。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第9段中,“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五、检测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斑斓(l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
B.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 刨根问底(páo)
C.鄙视(bǐ) 威吓(hè) 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ɡ)
D.浩瀚(hàn) 怪诞(dàn) 漆黑(qī) 争妍斗艳(yàn)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光彩 谩骂 教诲 如据深渊
B. 淘醉 赡养 誊写 自名得意
C. 真谛 演绎 欣慰 食不果腹
D. 嘉宾 安祥 浪费 融会贯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搞科学研究就不能害怕困难,遇到问题,我们要敢于首当其冲,加来道雄从小就具有这种精神,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B.日本一小撮右翼分子不愿正视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的历史事实,这是不能容忍的
C.看问题,我们一定要在细枝末节上狠下工夫,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得全面
D.湖南广电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六届“金鹰节”的各项准备工作,希望带给广大观众更多的惊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科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与它的温度、体积估计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
B.印度尼西亚一家公司在东爪哇钻探石油时,无意间打穿了一座泥火山,大量有毒泥浆从此没日没夜地喷发,酿成了世界罕见的泥浆灾难。
C.尽管人们为保护中华鲟付出许多努力,但工业企业向长江大量排污日益严重和人类活动等外界危害有增无减,使中华鲟的种群量急剧减少。
D.人们常说上帝偏爱瑞士,赐予她雄伟的山脉,宁静的湖泊和秀美的田园,是各国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休闲胜地。
5.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不超过10个字,具有可辩性。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那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而执著!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动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甲方辩论题目:
乙方辩论题目: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中,湮应读yān;B中,迹应读jì;D中,妍应读yán。
2.【答案】C
【解析】A.据—距 B.淘—陶 名—鸣 D.祥—详
3.【答案】D
【解析】A.“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B.“生灵涂炭”形容社会混乱时期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生灵”:指老百姓,成语前加“人民”,犯了语义重复之病。C.“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4.【答案】B
【解析】A.“地球与它的温度、体积估计相似”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应改为“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C.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是各国游客”前缺主语。
5.【答案】甲方: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 乙方:面对挫折要重新选择